文/芨芨草
喜欢朱迅,不仅是因为她的“拼命”,她的直爽,还喜欢她对于爱情的执着,对于人生的豁达。
朱迅17岁的时候就生过一场大病。
17岁啊,其实很难想象,因为按正常情况来说,17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正是健康活跃的时候,但她却生病了。
血管癌。对于一个17岁的少女来说,意味着什么,可能很多人都无法感同身受。
那时,她还是一个人在日本留学。朱迅的留学生活与现在的孩子不同,她需要自己挣钱交学费,尽管她的父母一个是新华社东京分社的社长,一个是学校的老师。
但可能,他们对于这个最后生的女儿是不那么喜欢的,因为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儿子,毕竟面前已经有了两个女儿。
这一点,从她的名字的改变就可以看出来,她父母原来为这个孩子准备的名字是“朱迅东”,可看到出生的是女儿之后,就直接给了她“朱迅”的名字,连重新去找新的名字都懒得去找。
朱迅从小跟在姥姥身边长大,因为父母不喜欢她,更不想把她带在身边。
17岁的时候,她想去日本留学,她的母亲都能跟她说:“你来干什么?不要来了,就算来,我也不会供你读书,所有的学费跟生活费我也不会出的。”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听到这样的话,会伤心吗?一个母亲,怎么能够对自己的孩子这样无情呢?
但朱迅还是想去日本,想离父母近一点。她太渴望父母的爱了!
只是在日本,她还是没有能够如愿见到父母,更别说得到父母的爱了。她只得自己打工挣钱交学费,连生病做手术都是自己扛过来的。
因为生过病,因为曾经受过那样的苦,朱迅说:“从我17岁开始,我就觉得我每天都是赚的。”
她看透了生活的本质,更看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对于亲情的渴望虽然迫切却也不再执着。
即使这样,朱迅还是很羡慕父母的爱情,因为在她眼里,父母是恩爱的,不然,母亲也不会为了要跟父亲在一起而辞掉自己喜欢的工作。
特别是朱迅的父亲生病时,她更加看到了父母之间的感情。
或者,他们对这个女儿没有太多的爱在,但他们夫妻之间,是有深厚的感情在的。
朱迅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父母的感情,她说出了自己的爱情观。不得不说,她的爱情观,还是很有道理的。
她说:“每个人心里爱情的那个样子,都是爸爸妈妈身上那个爱情的样子。我爸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我妈妈原来是坐在那个手术室门口的。那时正好深夜,临近病房的男主人走了,寂寞病房过道,歇斯底里的痛哭声,我妈腾的就从那个手术室外头的那个椅子站起来,‘啪’就跪在门口,她说我愿意用我的阳寿,去跟他平摊,只要我们能在一起。
虽然很伤感,但是现在想想,我就觉得那是爱情的样子。一辈子我爸爸都在照顾妈妈,特别宠我妈,但是我爸爸生病的这八年时光里,我妈妈就巨大地包容了我爸爸的所有坏脾气,我就觉得他们与其说甜蜜,不如说是生死之交。我爸爸一定要握着我妈妈的手,他才能扛过一次又一次的开膛破腹之痛。”
确实,很多时候,很多人的爱情观,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比如父母恩爱,孩子对于爱情也就会比较憧憬;若是父母感情不好,孩子对于爱情和婚姻,也会多一些恐惧。
因为父母的爱情,所以她也特别想要一份那样生死与共的爱情。
好在,王志让她心想事成。这个认识不到100天就跟她求婚的男人,让朱迅享受到了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爱和温暖。
即使她后来再次生病,王志对她也是不离不弃。这份爱,至今陪伴着朱迅,给她温暖,给她依靠。
所以说,朱迅终究还是幸福的,不是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收录于合集朱迅1个上一篇朱迅:生命终将结束,何妨不大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