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公众人物的发声往往能引起轩然大波。主持人刘雯的遭遇便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件事引发了公众对于司法程序、公众人物言论权以及企业与公众人物关系等多方面的思考。
刘雯,一位拥有400多万粉丝的主持人,她为外卖员发声的初衷或许是出于正义感。在外卖行业中,外卖员的权益保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刘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试图揭示平台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勇敢的行为。然而,她的这一行为却被平台视为对其名誉的损害。
刘雯她在未收到任何开庭通知的情况下就被缺席判决赔偿50万,这确实令人难以接受。毕竟,在现代通信如此发达的时代,对于一个有着较高知名度且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主持人来说,联系她不应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就引发了人们对司法送达程序的质疑。司法送达是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当事人无法正常行使自己的权利,就像刘雯这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判决败诉。
刘雯坚持自己没有做错,她认为自己所说的是事实。在社会舆论场中,真相往往是复杂的。如果她所说的确实反映了外卖平台存在的客观问题,那么她的言论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有网红律师帮她发声,这也说明她的情况在法律层面可能存在争议性。这就涉及到公众人物言论自由与企业名誉权之间的平衡问题。公众人物有权利对社会现象表达看法,但这种看法不能毫无根据且恶意损害企业的名誉。如果刘雯的言论是基于事实且没有恶意,那么她的发声应该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监督。
从外卖平台的角度来看,维护自身的名誉无可厚非。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名誉是企业的重要资产。然而,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时,也应该遵循正当的程序。如果平台确实没有确保刘雯收到开庭通知,那么这一行为可能会被视为不公正的手段来对待一个对其提出质疑的公众人物。而且,现在因为刘雯的曝光,平台反而陷入了更尴尬的境地,更多人开始嘲讽调侃这件事,这对平台的形象可能造成了更大的负面影响。
这件事情目前来看是一个通知未送达导致的争议。刘雯如果上诉,那么事情可能会有新的转机。上诉是她的权利,通过重新打官司,双方可以在更公正、透明的情况下阐述自己的观点,提供证据,让司法来判定到底是刘雯的言论构成侵权,还是平台在司法程序上存在不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