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闹出乌龙事件了,咱们都知道,庄稼得种在肥沃的土地上,可你能想象,在那黄沙漫天、毫无生机的沙漠里,竟也能长出沉甸甸、黄澄澄的小麦吗?
千亩沙漠转眼间就能变成“千亩良田”,而且还阴差阳错解决了一道世界难题
沙漠种小麦,天方夜谭?
事情还得从粮食减产说起。2023年,全球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咱们国家的粮食产量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和前一年相比,全国粮食产量下降了127.4万吨,虽说总量看起来还行,但这个减产的数字,足以让相关部门重视起来。
要知道中国可是农业大国,粮食安全那可是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大于天”,这是刻在咱农民骨子里的信念。
所以,面对粮食产量减少的问题,相关专家必须得赶紧想办法,得让家家户户的饭碗都稳稳当当的。
怎么增加粮食产量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可耕种的土地。但现有的耕地数量基本固定,很难有大的增长。这时候,专家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沙漠。
沙漠,在大家印象里,那就是一片荒芜,到处都是沙子,缺水又缺养分,根本不适合种东西,更别说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的粮食作物了。
全球的沙漠面积占到地球总面积的20%,而且土地沙漠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在我国,沙漠面积有70万平方千米,还有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这些沙漠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地区,缺水、沙化、盐碱地等问题非常严重,想要在这儿种粮食,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没办法,这么大面积的沙漠摆在那儿,不用起来实在太可惜了,再难也得试试。
沙漠这种不毛之地,也能长庄稼?
说干就干,专家们选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县作为试验点。这里的条件十分恶劣,三面环沙,重度盐碱地面积有15万亩,轻度盐碱地更是多达46万亩,全年降水量只有42.3毫米,可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349毫米。
在这样的地方种粮食,难度可想而知。但专家们没有退缩,他们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是“锁沙”问题。要知道沙质土地流动性强,种子播下去很可能就被沙子埋了,不知所踪。于是,专家们经过研究和尝试,找到了“增施有机质”和“固沙保水剂”的办法。
先说这增施有机质,土壤学中,当粘土里有机质含量超5%、砂土中超3%,便成为含有机质土。别看这类土在世界土地总面积中占比小于1%,可一旦排水和管理得当,它就是极具生产力的土壤,种高价值的蔬菜、花卉都不在话下。
在沙漠沙地中增施有机质,就如同给贫瘠的土地注入生机。
有机质土通常按分解状态区分,轻微腐解和未腐解的是泥炭,明显分解的则是腐殖质。专家们将富含腐殖质的物料,比如腐熟的农家肥、植物残体等,均匀地施撒在沙地上。
这些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缓慢分解,释放出氮、磷、钾等多种植物生长必需的养分,逐渐提升沙地的肥沃程度,为小麦生长打造基本的营养基础。
而固沙保水剂,号称植物微型水库,是一种有着独特三维网状结构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
它内部含有强亲水性基团,凭借分子内外侧电解质离子浓度产生的渗透压,对水有着超强的缔合能力,能迅速吸住自身重量400-500倍的纯水,把原本会蒸发、渗漏和流失掉的雨水或浇灌水统统吸收贮存起来,形成一个个“微型水库”。
在麦盖提县极度缺水的环境下,这一特性至关重要。
当把固沙保水剂混入沙地后,它不仅锁住水分,还能让土壤形成团粒多孔结构,变得松软透气,既利于保持水分,又能让空气进入土壤,为小麦根系营造良好的呼吸环境。
而且,它还有吸肥、保肥的本事,能吸附自重100倍左右的尿素等肥料,让肥料固定在土壤中缓慢释放,极大减少养分流失,有效节肥20-40%。
这“增施有机质”和“固沙保水剂”双管齐下,沙地的状况开始悄然改善。原本松散、毫无肥力的沙地,渐渐有了保水保肥能力,变得适宜植物扎根生长,为后续小麦的播种与生长铺就了一条希望之路。
解决了沙子的问题,接踵而至的缺水难题,同样棘手。在麦盖提县,年均降水量仅有42.3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349毫米,水资源极度匮乏,在这片土地上,水就是最珍贵的资源。
没有充足的水分,种子连发芽的机会都没有,更别奢谈茁壮成长了。
好在专家们早就未雨绸缪,将先进的滴灌技术引入沙漠。
滴灌,堪称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水的利用率能达到95%。它借助塑料管道,把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精准地送到小麦根部进行局部灌溉。
这种方式下,灌水量小,灌水器每小时流量仅2-12升,一次灌水延续时间较长,却能做到小水勤灌。通过精密调控,专家们让沙漠中的每一滴水都充分发挥了100%的作用。
滴灌系统还巧妙结合施肥功能,将化肥溶解后注入灌溉系统,实现水肥同步。肥料养分直接均匀地抵达作物根系层,大大提升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减少了水肥渗漏,节省化肥施用量。
有了好的种植条件,还得有合适的小麦品种。
专家们选中了被称为“沙漠战士”的小麦品种“新冬20”。这个品种是专门为适应恶劣环境培育出来的,耐旱、抗盐碱能力超强。
同时,还引进了耐盐碱的杂交小麦品种京麦189等。京麦189的研发历经20多年,集合上百份优异资源,在多地取得良好收成,在喀什地区部分地方测产可达600多公斤。
为了种好这些小麦,工作人员们不辞辛劳。
他们平整沙漠土地,短短两个月就整理出了7000亩可耕种沙地,而且地面落差高度不超过5厘米,一切准备就绪后,种子终于播下了。大家心里都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这些小麦能不能在这片恶劣的土地上扎根生长。
幸运的是,种子发芽了,而且茁壮成长。到了收获的季节,一大片金灿灿的麦田出现在眼前,专家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经过测量,这里的小麦亩产量达到了惊人的294公斤,而且品质优良,是优质强筋小麦。这可是在沙漠啊,这样的成绩简直就是奇迹!
麦秸秆竟成为大利器
你以为这就是全部惊喜了吗?远远不止!收割后的小麦留下了麦秸秆,这些麦秸秆用处可大了。
它们腐烂后能增加土壤的肥沃度,让贫瘠的沙漠土壤慢慢变得更适合植物生长。
而且,成片的麦秸秆还能形成草方格,这可是防风固沙的好帮手,能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在不远处的新疆莎车县,专家们种植的“京麦183”也带来了好消息。
这个品种不仅产量更高,还能降低土壤的盐碱度,只要坚持种植,过几年这里说不定就能长出更多绿植了。
这次沙漠种小麦的成功,让专家们和许多人看到了希望。个体农户赵明就是其中之一。他了解到沙漠种田的消息后,选定与麦盖提县情况相似的墨玉县,包下8000亩沙漠开始尝试。
第一年,由于缺乏经验,方法不对,小麦大量旱死,亩产仅180斤。但赵明没有放弃,他虚心请教,学习专家们的方法,粪水灌溉、使用滴灌设备、引进良种。经过四年的努力,他承包的沙漠田提升到了500多斤,沙地的耕作层也达到了30公分厚。
随着科研的不断投入,种植技术会越来越先进,截止到2024年6月,新疆喀什麦盖提县的沙漠麦田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纯沙漠麦田,单单耕地面积就已经达到6000多亩,亩产更是达到惊人的260公斤,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要是我国所有的沙漠都能像这样种上粮食,那全国的粮食产量得增长多少啊!再往大了说,如果全世界的沙漠都能变成耕地,那全球的粮食危机说不定就能大大缓解,沙漠也将成为真正的“世界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