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大元帅不是军衔

清浩谈军事 2025-03-12 18:51:16

今天是中国的植树节。这植树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这一天也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今年的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

今天就来谈谈孙中山的“大元帅”。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不当大元帅想当大总统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推翻清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12月2日,革命军攻克南京,各省代表商定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聚集南京,推举临时政府大元帅、副元帅。当时孙中山不在国内,辛亥革命的实际领导者里以黄兴和黎元洪声望最高,且不相上下。选举结果,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12月4日后,《民立报》和许多人的通电中,已经公开使用“黄大元帅”的名号。但黄兴对大元帅之职一再推让,而拥护黎元洪的一派也偏偏不干,以代表人数不够为由要求重选。重新集结于南京的各省代表于12月17日再次选举,二人的位置又颠倒过来,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并议决黎大元帅暂住武昌,由黄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组织临时政府。不及半月,正副帅位忽又倒置,时人讥为儿戏。21日,黎元洪接受大元帅名义,并委黄兴代行大元帅职权,黄兴再辞,两人皆未到任。不过,当时出的一本小册子《民国军大元帅黄兴小传》已经给黄兴冠上了大元帅头衔。

民国时期的黄兴传记《民国军大元帅黄兴小传》

正值此时,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12月29日,各省代表进行第三次选举,孙中山以其极高的名望无可争议地被选为临时大总统,这回不用大元帅的名称了。代表问:“代表团拟举先生为临时大元帅,先生之意如何?”孙回答:“要选举就选举大总统,不必选举大元帅,因大元帅在国外并非元首。”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之前选出的“大元帅”、“副元帅”职位因与新大纲有所冲突而被取消。

孙中山先生回国成为辛亥革命领袖。左五为孙中山,左四为黄兴。

辛亥革命三巨头。左起:黄兴、孙文、黎元洪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那么黎、黄二人如何安排呢?黎元洪当上了名义上的二把手副总统,黄兴则为有实权的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两人这回都接受了。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但仅过了一个半月,孙中山就不得不让位给掌握北洋军实权的袁世凯。后来,宋庆龄曾经问过孙中山,为什么在南京要辞去总统职位,孙中山回答说,我没有革命军队,也没有革命的干部。

孙中山在广州就职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

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拒绝恢复被解散的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积极推行“武力统一”政策。7月19日,孙中山南下广州,联络西南各省地方实力派,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有130多名议员出席,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8月30日,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规定:

军政府实行大元帅制,设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由国会非常会议选举产生;

大元帅在《临时约法》未恢复以前行使国家行政权,对外代表中华民国;

元帅协助大元帅筹商政务,并得兼任其他职务。在大元帅因故不能视事时,由首次选出的元帅代行其职权;

军政府设置外交、内政、财政、陆军、海军、交通六部,各部设总长一人,由国会非常会议选出,咨请大元帅特任。

而孙中山此时也不拘泥于辛亥革命时所说“大元帅在国外并非元首”,而乐于当这个大元帅,显然是有意区别于北洋政府的大总统。

9月1日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桂系军阀陆荣廷、滇系军阀唐继尧为元帅。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大元帅职,但陆、唐二人不愿和孙中山合作,分别通电拒受元帅职务。

孙中山穿大元帅服就职

10月,护法军占领长沙、岳阳,后来桂、滇军阀暗中和议,破坏护法。1918年5月4日,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离穗赴沪。

1921年4月,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5月就任(被称为“非常大总统”)。1922年6月,把持广东军政大权的陈炯明于广州发动叛乱。8月9日,孙中山再次离粤赴沪。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离沪赴粤,联合多方力量,驱逐陈炯明叛军。3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被推举为大元帅。

孙中山此番重新建立政权,不用大总统称呼而再次用大元帅名义,是考虑各种内外因素后作出的策略性的选择。

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

孙中山的大元帅不是军衔而是职务

孙中山在广州的大元帅是一种职务,即最高军政长官,其权力相当于实行“总统制”国家的总统,即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而不是军衔。

1924年11月,孙中山督师北上,谭延闿、胡汉民在广州先后代理大元帅职。显然,只有职务才能代理,而军衔是不能代理的,只能个人享有。

孙中山的“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之印”

不仅是孙中山,民国还有几位大元帅,也都不是军衔。

1914年5月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即为陆海军大元帅。这个大元帅不是一个职务名称,而是大总统的另一种身份头衔。

民国时期的大元帅也不止袁世凯一人。在1917年3月19日议会通过的修正案中,再次明确了“大总统得以兼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规定。同年起,北洋政府历届元首(总统或执政)均兼陆海军大元帅,计1917年冯国璋,1915年徐世昌,1921年黎元洪,1923年曹锟,先后担任了民国政府的大总统,从法理上说,仍有兼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但实际中已基本不大使用。

1927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又称安国军政府),登上最高统治宝座。18日张作霖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并发布《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规定大元帅统率中华民国陆海军,代表中华民国行使最高统治权。这个大元帅实际上是最高军政长官的职务名称,其权力相当于实行“内阁制”国家的总统,即国家元首,因为大元帅之下还设国务总理,为政府首脑。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陆海军大元帅

张作霖陆海军大元帅就职纪念币

此外,1934年3月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在长春当上了“满洲国”儿皇帝,并仿照日本天皇享有陆海军大元帅头衔的例子,溥仪也兼“满洲国陆海军大元帅”。

溥仪穿“大元帅”服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2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即最高军事统帅。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授蒋中正(蒋介石)的陆海空军大元帅特授状

不少人以为蒋介石的最高军衔是大元帅。其实不然,蒋介石的大元帅并不是军衔,也不是像孙中山那样的最高领导职务,而是一种头衔,和北洋政府总统一样,即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蒋介石就任陆海空军大元帅时的军衔仍为特级上将,这是国民政府于1935年颁授的。直到1975年蒋在台湾去世,其特级上将的军衔都未曾变过。

0 阅读:43

清浩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