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以“四个聚焦”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人工智能创作应用 2025-01-08 17:57:49

中国传媒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给学校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思想引领、学科专业、育人模式、服务大局等方面,强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聚焦立德树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一是创新推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坚持因材施教,按照“文工艺管”学科分类,派驻思政课教学团队进驻全校19个教学培养单位,研究学生特点、专业特色、教学规律,从专业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案,充分凝聚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工系统教师合力,推动形成全校共建思政课、共推课程思政、共创“大思政”格局。二是纵深推进思政课试验班建设。汇聚全校优质资源,分学科开设试验班,形成典型经验和工作方案,以点带面拓展规模,着力打造有特色高水平思政课“特区”。鼓励先行先试,在班型设置、团队配备、结课考核等方面给予教师更大自主权,发挥“对话课”“名师嵌入课”等品牌课程辐射带动作用,孵化更多名师金课。三是全面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着眼人格、阅历、学养、表达、责任感五个方面,开展理论素养、教学方法、专业技能等系列专项培训,强化实践实训,将思政课骨干教师纳入学校中层干部年度培训队伍。实施思政课教师精准画像,推动落实“一人一策”,在职称评审、教学评价和培育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着力打造始终践行“六要、八统一”要求的教师团队。●聚焦面向未来,优化学科专业体系一是深耕国际传播领域。自主增设“国际传播学”二级学科,以获批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博士学位授权为契机,全面系统布局19个文化与战略传播、文明交流互鉴相关方向专业,构建独具中传特色的“理论-文化-传播-治理”区域国别专业方向矩阵。二是立足智能传媒科技。构建以艺术学和文学为龙头、工学为基础、交叉学科为突破,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为支撑的“2+1+1+N”智能传媒学科体系,确定“创作+传播+技术”三位一体的任务主线。累计设置14个人工智能相关方向专业,为构建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学科布局夯实基础。三是聚焦舆论工作需要。加强新闻传播领域的舆情分析、信息舆论、网络舆情等方向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舆情实验室优势资源,在工科领域开展数据采集、网络舆情分析与挖掘、预警、研判及舆情治理等理论和应用问题研究,着力构建文工理管交叉融合、自主原创、开放自信的学科交叉体系。●聚焦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一是改革培养模式。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完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开设“全媒体+多语种”特色课程,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努力推进“用马克思主义铸魂、用爱国情怀强基、用人文素养修身、用国际视野拓界、用特色项目托举、用未来媒体创新”六个维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突出实践育人。融通实践教育资源,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纳入校级实践平台资源池,与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及相关企业联合打造跨学科实践课程、主题性创作实训、高水平赛事,着力推出更多“实践大课”,累计打造各级实践教育基地170余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0余项。建立常态化实践作品展演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演方式,打造辐射区域、影响学科、惠及社会的“中传实践”展演品牌。

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以“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为主线,探索构建智能传媒学科体系、育人体系、科研体系和治理体系。以“白杨课堂”一课一空间为核心,建设集虚拟教研室、OBE目标管理系统、“中传问学”智能学伴为一体的智慧教学平台,贯通教师教研、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累计14个专业试点OBE目标管理,白杨课堂平均每学年开设 8000余个课程空间,课程资源达21万余个;累计开设65间虚拟教研室,覆盖教研组成员216人,开展教研活动114次。

●聚焦服务大局,发挥学校独特优势

一是强化志愿服务。数千名师生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积极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教育部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传媒特色精准扶贫等活动,面向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12所小学,开设7门具有传媒艺术特色的课程,累计授课418节,覆盖3267名学生,有力服务边疆地区的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聚力信息传播。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积极组织师生团队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际传播、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持续提供各类研究报告和咨政服务。深耕无障碍信息传播,师生团队协力打造“光明影院”项目,为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800多万视障人群搭建起一条“文化盲道”。

三是创作时代作品。牢固树立兼具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的创作观,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画作品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内涵。积极投身主流创作,累计孵化优秀作品百余部,扶持优秀创意500余个,2019年以来,师生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文华奖、星光奖等各类国家级艺术创作成果奖34项。

0 阅读:1

人工智能创作应用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