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翎谕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
父亲从部队退伍回来,依然不改军人本色,看到困难的乡亲总想伸把手。
那年父亲的小学同学去世,留下孤儿寡母,日子过得困难。
父亲过年时把就把我们家的8斤牛肉,分给了寡妇5斤,引来别人说闲话。
后来父亲生病住院,寡妇竟带着儿子来看望,我才明白人间自有真情在。
01
记忆中的父亲,永远挺拔如松。即便年过半百,他走路时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步伐,像是在操练场上阅兵一般,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笔直。
“我在部队待了这么久,”父亲常常这样说,“军营教会我的不仅是保家卫国,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责任心。”这句话,在我后来的生活中不断被印证。
张桂英婶子的丈夫——我父亲的小学同学张德明去世的那天,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片悲伤中。他们俩的儿子志强才八岁,正是最需要父亲的年纪。
记得那天,父亲站在院子里抽了一晚上的烟,眼睛通红。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在为这个失去顶梁柱的家庭担心。
张德明走得太突然,只留下一栋破旧的房子和几亩薄田。张桂英婶子虽然能干,却也实在难以支撑起整个家。有一次暴雨过后,她家的屋顶漏得厉害,父亲二话没说,扛着工具就去帮忙。
“老许啊,这不合适吧?”村里有人说闲话,“她现在是寡妇,你这样帮忙,让人怎么想?”
父亲放下手中的工具,正色道:“德明是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现在他走了,我帮衬一下他的家人怎么了?我是军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说闲话,尽管冲我来。”
从那以后,父亲帮张桂英家的事情就多了起来。春天犁田、夏天插秧、秋天收割,但凡张桂英家里有什么重活,父亲总会“恰好”路过,搭把手。
母亲非但没有反对,反而经常催促父亲:“老许,你去看看桂英家缺什么不?”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父亲正在张桂英家的院子里叮叮当当地修水管。
志强趴在门槛上看得入迷,父亲一边干活一边给他讲自己在部队的故事。那些故事我听过无数遍,却第一次发现,父亲讲给志强听时,格外生动。
“你爸爸以前可厉害了,”父亲一边拧紧水管一边说,“上学的时候,数学考试从来都是满分。你要是有不会的题目,尽管来问叔叔,叔叔教你。”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张桂英家的境况渐渐好转。志强的功课也突飞猛进,这让父亲感到特别欣慰。有时候放学后,志强会背着书包来我家,父亲总会放下手中的活,耐心地教他做作业。
村里的闲言碎语并没有因此停止,有一天,我听见几个大婶在村口议论:“你们说老许是不是对桂英有意思?整天往人家跑。”
这话传到母亲耳朵里,她二话不说,直接走到村口,指着那几个说闲话的人就是一顿数落。
“我老许家的男人,从来不做亏心事!”母亲的声音洪亮,“他是军人,懂得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德明走得早,他帮衬着点怎么了?你们要是闲得慌,不如也去帮帮桂英家干点活!”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说闲话了。父亲依然默默地帮助张桂英家,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大哥,守护着这个失去顶梁柱的家庭。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我渐渐明白了什么叫军人本色,什么叫责任担当。
那些年,我家虽然也不富裕,但父亲总说:“咱们家再穷,也得记着帮助别人。”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里。
02
一九八七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腊月里的北风呼啸而过,刮得窗户“咔咔”作响。临近过年,村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空气中飘散着香甜的气息。
那天傍晚,父亲的老战友刘叔突然来访,手里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包裹。“老许,这是我托人从内蒙带来的牛肉,可新鲜着呢,”刘叔神秘兮兮地说,“八斤整,够你们家过个好年了。”
那时候牛肉可是稀罕物,一年到头也买不着几回。母亲高兴得直搓手:“这可太好了,今年能包牛肉馅饺子了。”我和妹妹也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那包牛肉,直咽口水。
可是父亲接过牛肉后,却皱起了眉头。我知道他在想什么——张桂英家怕是买不起这样的好东西。晚饭后,父亲坐在炕头上闷闷地抽烟,一根接着一根。
“要不,给桂英家送五斤过去?”母亲突然开口,“咱们留三斤也够了。”
父亲眼睛一亮:“你这话说到我心坎上了。可是桂英那个人,死要面子,肯定不会轻易收下。”
“你就说咱家的肉太多了,放不住,”母亲笑道,“就说咱们家人都不爱吃牛肉,嫌膻。”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提着五斤牛肉去了张桂英家。我偷偷跟在后面,躲在墙角看着。只见父亲站在院子里,张桂英却怎么也不肯接:“这怎么行?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
“桂英啊,你要是不收下,我还真没地方放,”父亲打起了哈哈,“刘老哥也不知道咋想的,给我送这么多肉。我家里人都说牛肉太膻,吃不惯。再说了,这肉放不住,你要是不要,就得坏掉了。”
张桂英还是摇头:“老许,你的心意我领了,可这实在太贵重了。”
“你要是不收,就是瞧不起我这个老同学的哥哥,”父亲板起脸来,“德明要是在天有灵,肯定也希望你和志强过个好年。”
听到丈夫的名字,张桂英的眼圈红了。最后,她终于收下了牛肉,还一个劲儿地说:“等志强长大了,一定让他好好报答你。”
父亲摆摆手:“我们是邻里,不说这个。你把志强教育好,就是对得起德明了。”
日子就像流水,悄悄地往前淌。到了九十年代初,我们家搬到了市里,可父亲对张桂英家的牵挂却从未断过。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会托村里的熟人给张桂英家捎去钱和东西。
“老许,你说你都搬走了,还记挂着桂英家干啥?”有一次,给我们送东西的王叔不解地问。
父亲掏出一根烟递给他:“德明走得早,他儿子还没长大呢。我这个当同学的哥哥,总得看着点。再说军人的承诺,不能说话不算话。”
志强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听到这个消息,父亲的脸上都会绽放出欣慰的笑容。有一年夏天,志强考上了省重点高中,父亲特意从市里赶回村里,给他送去了一个新书包和一沓崭新的练习本。
“叔叔,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志强红着眼睛说,“等我以后有出息了,一定会报答您。”
父亲拍拍他的肩膀:“好好读书才是正经。你爸爸在天上,看到你这么优秀,一定很高兴。”
张桂英在一旁抹着眼泪:“要不是您这些年的照顾,我们孤儿寡母可怎么过?”
“都是自家人,说这些干啥,”父亲转身望向窗外,声音有些哽咽,“你要相信,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
后来志强真的考上了重点大学,还拿到了奖学金。这个消息传来时,父亲高兴得一连喝了三杯酒,脸都红了。母亲在一旁笑道:“你看你,比自己儿子考上大学还高兴。”
“那当然,”父亲咧着嘴笑,“德明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家虽然搬到了市里,但每逢过年过节,父亲总会想方设法打听张桂英家的消息。
直到志强大学毕业,找到了好工作,父亲才稍稍放下心来。但是逢年过节,他都会叮嘱我们:“要去看看桂英,她就是我们的亲人。”
03
那年的深秋,父亲突然病倒了。那天早上,他原本还在院子里浇花,突然就觉得胸口发闷,坐在椅子上直喘气。母亲见状不对,赶紧叫来我和妹妹,把父亲送进了市里最好的医院。
医生说是心脏有些问题,需要住院观察几天。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也让我们一家人提心吊胆。母亲寸步不离地守在病房里,我和妹妹轮流请假照顾。
“别大惊小怪的,”父亲躺在病床上还要安慰我们,“就是上了岁数,有点不舒服。过两天就好了。”
谁知第二天一大早,病房的门突然被推开,张桂英和志强风尘仆仆地出现在门口。他们的手里还提着好些补品,志强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包。
“老许,你怎么了?”张桂英一进门就红了眼眶,“我昨天听村里人说你住院了,连夜就和志强赶过来了。”
父亲愣住了,好半天才说:“桂英,你们……你们怎么来了?这大老远的,多不方便。”
“张叔,您别说了,”志强快步上前,从背包里拿出一个黑包,“这是我和我妈准备的一点钱,您看病要用。”
父亲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我这点小病,花不了多少钱。再说了,你们的钱也不容易。”
“叔叔,这是十万块,”志强坚持把信封塞到父亲手里,眼里噙着泪,“这些年,要不是您的帮助,我和我妈不可能过上现在的日子。我现在每个月工资都不少,这钱您必须收下。”
病房里一下子安静了。我看见父亲的眼眶湿润了,他把头扭向窗外,肩膀微微颤抖。母亲在一旁抹着眼泪,轻声说:“桂英啊,这钱太多了……”
“从今以后,桂英就是我们家的亲姑姑,”父亲忽然坐直了身子,声音有些颤抖,“志强就是我的亲侄子。咱们两家,就是一家人。”
张桂英再也忍不住,扑在病床前失声痛哭:“老许,这些年我和志强多亏了有你。那年过年你送来的牛肉,我到现在都记得。那是志强吃过的最香的一顿年夜饭。”
志强也哽咽着说:“张叔,我小时候就发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您。您不知道,这些年我妈没少跟我说您的好。我考上大学那天,我妈抱着我哭,说要不是您这些年的照顾,我们家早就垮了。”
父亲动情地拉着志强的手:“你能有出息,我比你妈还高兴。你爸爸在天上,也一定为你骄傲。”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大爱无声”。三十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父亲送出的不仅仅是五斤牛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情谊。
这份情谊,温暖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也让善良的种子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
父亲很快就出院了,但这次相聚却让两家的关系更近了。志强每个月都会抽空来看望父亲,张桂英也经常给母亲打电话嘘寒问暖。
去年春节,我们两家人一起吃了顿团圆饭。酒过三巡,父亲举起酒杯,眼含热泪:“咱们这一家人,就是要和和睦睦的,互帮互助。这才对得起德明在天之灵。”
看着父亲苍老却依然挺拔的背影,我忽然想起他常说的那句话:“军人的责任,不只是保家卫国,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善良和感恩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