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放弃美国洋楼高薪归国,捐出515克纯金勋章,与爱人名字命名2颗行星,她才是真女神

沁说 2024-11-05 09:55:35

李佩住了60多年的中关村特楼

位于中关村科源社区的13、14、15号楼,被称为“特楼”,在那里居住过的人,个个大名鼎鼎: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何泽慧、顾准、郭永怀、王淦昌、贝时璋……

但如今,这里已经破败不堪,老旧的房子成了外来务工者的安身之处,随意张贴的小广告,再也看不出曾经精英云集的样子。街口三张LED超大屏幕,不时闪烁着电脑、汽车、科技产品广告,宣告着时代已经换了模样。

李佩先生的家就在这里,像一座孤岛。

60年代,李佩在家中待客(右起:郭永怀、李佩、女儿郭芹、汪德昭院士及夫人)

狭小的客厅里,沙发布早已褪去了颜色,旁边有一个有些破败的小马扎,60多年间,无数名人政要、科技精英在这里寻师问道,不仅几任总理,钱学森、钱三强、朱清时、施一公、周培源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

不管多大的官、多厉害的人,到这里往往都只有小马扎坐。

这个小马扎上,李佩先生见过无数的国家领导、民族精英,但却始终等不来自己的丈夫。

1968年,她的丈夫郭永怀飞机失事,再也没能回到这里,郭永怀临死之前,仍然紧紧抱着胸前的公文包,包里关于热核导弹的核心数据完好无损。郭永怀失事离开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郭永怀、李佩夫妇(先生的眼睛里充满了爱)

中华民族的延续与伟大,从来都源于那些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人,他们敢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也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郭永怀夫妇,便是中国的脊梁。

一颗赤子心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郭永怀从小聪慧,8岁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聪明,享誉“神童”之名,因此两年后,他得以进入学堂里读书,并在17岁那年,进入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随后又相继进入南开大学物理学专业和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就在八岁的郭永怀得到“神童”之名的那个夏天,李佩在北京一个书香门第出生了。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影响,李佩先后在培元小学、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读书,并在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

年轻时的郭永怀、李佩

李佩进入大学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自己的名字,从“李佩珍”改为“李佩”,她不喜欢脂粉气,更喜欢“李佩”这个充满了英气的名字。

1938年夏天,郭永怀通过重重选拔,获得了留学资格,前往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随后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成为钱学森的师弟,并通过勤奋努力,于194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1946年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

李佩夫妇结婚照

郭永怀到康奈尔大学的第二年,李佩也来到了这里。相比郭永怀,李佩的经历更为丰富,她曾偷偷独身跑到西南联大求学,参加过重庆的中国劳动协会,见识过战争的残酷,经历过女性思想解放的洗礼。

二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有了交集,相同的爱好和价值观,让二人相识后迅速坠入爱河。1948年,他们在纽约举行了婚礼。

婚后,郭永怀凭借新开创的“奇异摄动理论”,成为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的顶尖人才,驰名世界。

李佩、郭永怀在康奈尔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国内的钱学森,数次写信邀请郭永怀:

“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怀着赤子之心的郭永怀和李佩,怀揣回报祖国的心情,四处求援,最终克服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的种种障碍,在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出发返回中国。

等来风雨,等不来你

返回中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二人见少离多,李佩甚至一直不知道郭永怀到底从事何种职业,直到1964年10月,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看到丈夫欣喜失态的样子,她才隐约有所觉察。

李佩说,自己所期待的爱情,就是一家三口,平平淡淡相处到老。

幸福的一家三口

由于郭永怀工作的特殊性,二人很难有长时间的相处,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李佩原以为自己可以等来了期待已久的爱情,但郭永怀又马不停蹄,奔赴到了导弹热核武器的研发中。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准备过程中,他发现了一条重要工作线索,因此紧急乘坐飞机飞往北京。但飞机在降落过程中,不幸失事。飞机上十几个人,只有一个人幸存。

事后检查遗体时,发现郭永怀和他的警卫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两人怀中夹着一个文件包,文件包里的资料完好无损。生命最后时刻,二人用这种方式,为国家的未来,做出了最后一份贡献。

郭永怀走后22天,依靠他用生命守护的绝密资料,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那一年,李佩51岁。

得知噩耗的李佩,没有对别人说一句话,疯了一样往民航局跑。

在丈夫的追悼会上,正在受到隔离审查的李佩,孤零零地坐在椅子上,几乎没有人敢给她一句安慰。事后,李佩拒绝了任何政府给予的照顾,仍然回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牛棚,她淡淡说:“我们不需要同情。”

失去了丈夫的李佩,曾数次服用安眠药自杀,但最终都被抢救了过来。命运弄人。李佩期盼的平静爱情,去若朝云无觅处。

“能办出事,就是美!”

此后几十年中,李佩从来没和别人提起过丈夫的死,而是一个人默默担下了生活中的困难,在命途多舛的命运之路上,踽踽独行。90年代,她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命运将馈赠给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包装,一层接一层地剥走。

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1999年9月,国家授予郭永怀先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但四年之后,李佩女士把这块重515克的纯金奖章,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

是的,李佩和自己的丈夫一样,从来对名誉看得很淡。当有人采访她,让她评级“美”的标准时,李佩说:“能办出事,就是美!”

只有能做出成绩的人,才真的美。

晚年李佩(右)

李佩虽数次尝试过轻生,但最终也没有被生活的苦难击倒。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名誉的李佩,白手起家组织创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教学部,并亲手编写英语教材,举办国内应用语言研究生班,还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81岁时,她还创办了中关村大讲堂,请来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推广科学普及。为了推广与世界的语言交流,她以古稀之龄,跑遍了半个世界,七十岁的时候,学会了使用电脑,80多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用一句话来形容她,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晚年李佩

正因如此,她也被冠以 “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等称号。

李佩的学生回忆,当时李佩对每一个出国的人说过一句话:“我们这代人回国是为了什么?是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你们不能理解,但是我希望你们要向我们靠齐。”

当年他们夫妇为了回到祖国,毫不犹豫放弃了美国提供的丰厚待遇和小洋楼,面对各种利诱和威胁丝毫不妥协。对于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李佩而言,那些身外之物,都已经不再重要。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代知识分子的高洁与无私。

2007年10月9日,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发现两颗小行星,为了致敬郭永怀与李佩夫妇对我国教育科研事业的贡献,中科大与紫金山天文台联名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小行星命名申请。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将编号为212796号与212797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与“李佩星。”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是否会想到如郭永怀、李佩一般照亮民族未来的“明星”们?我们的年轻一代,以这样的“明星”为偶像,相信在往后的征途中,就能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写在最后

近一个世纪里,李佩亲眼见到过日本兵的刺刀,见到过国家承受的贫穷与困难。她偷偷乘坐运煤船不远万里前往西南联大,她曾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工联大会和妇女大会。

对于这位饱经世事的老人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她会毫不犹豫的捐了丈夫的纯金奖章,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60万积蓄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只要国内有自然灾害,她都会把自己仅有的积蓄捐出去。

但由始至终,她家那个丈夫坐过的褪色的沙发和陈旧的马扎都没有撤换过,没有人知道原因。

李佩先生一生未求人,也永远没向命运和权势低过头,但在丈夫去世后的第一个春天,她苦苦请求邻居,把迎春花种在自家楼下:“老郭最喜欢的就是迎春花。”“我等你,你不回来我不老。”

2017年,李佩先生走了。

一家人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了。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欢迎关注@沁说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