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寇准连贬三级,从副宰相降为邓州知州,是宋太宗最成功的布局

笑笑依然 2025-04-11 19:38:44

天道有常,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寇准年少得志,19岁就高中进士,成为天子门生,33岁就官拜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

宋太宗称他为本朝的魏征,对他爱戴有加,一路提拔重用。

可在宋太宗最后的一年,却因为一场朝堂上的吵架将寇准连降三级,贬为邓州知州。

是宋太宗年老昏庸天威难测?还是寇准刚直易折与群臣不容?还是有其他的深层次原因?

接着上一篇文章,我们继续了解名相寇准及他背后的北宋历史。

——关注信陵公子,笑论古今中外,历史和国际时事。

(四)盛极必衰

其实这不是寇准第一次被贬,两年前,寇准就被贬到青州任知州。

上文说到,991年,刚直的寇准打抱不平,在宋太宗和群臣面前参了原参知政事王沔一本,随后被宋太宗提拔为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政事。

同知的意思就是共同负责,军国大事等与枢密院正使共同决定、共同签字。

枢密院正使是张逊,张逊是个老同志,比寇准大了23岁。

张逊这个人史书上记载不多,但评价不是很好,说他是靠着攀附权贵得到高位的,在谋划军国大事、对君主进谏、劝谏规过方面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两个人明显不是一路人,所以恃才自傲的寇准对这个一把手也不会很尊重,而老资格的张逊对这个牛气冲天的小年轻也不待见,常常在宋太宗面前争论不已。

一天,寇准与同事温仲舒一块去上朝,在路上遇到一个疯癫的人迎着寇准的马喊万岁。

这事本来可大可小,但张逊得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绊倒寇准的机会,就指示与自己关系很铁的判左金吾王宾向宋太宗上奏这件事。

寇准请温仲舒做证人,说那个人是个疯子,而张逊狠狠给寇准扣了一个图谋不轨的高帽子,寇准哪里受得了这个憋屈,当场就在朝堂上对骂起来,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

宋太宗发怒,堂堂朝廷重臣,成何体统,就将两人都贬官,寇准被罢官外任青州任知州。

可从内心深处,宋太宗还是很挂念寇准的,寇准不在朝堂后,宋太宗经常闷闷不乐。

一次,宋太宗问身边的人:“寇准在青州快乐吗?”身边的人回答说:“寇准得一美差,当然不苦恼。”宋太宗哦了一声,没说话。

过了几天,宋太宗又问起寇准,身边的人可能跟寇准关系也不是很好,回答说:“陛下每日思念寇准。可听说寇准每天纵酒,不知道他是否也想念陛下?”

宋太宗默然无语,不爽了很长时间。但第二年994年,还是从青州召回寇准,并升了职任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这一年寇准33岁。

所以朝野上下都知道寇准是宋太宗最得意的天子门生,这也是996年寇准再次被贬朝野震动的原因。

(五)再贬邓州

这次被贬明面上的缘由其实也很简单,与第一次一样,还是朝堂上的一次吵架。

这一年,因为在南郊举行祭天,朝廷内外官员都得到晋升。

但寇准平素所喜欢的人大多任闲职,他所讨厌的人反倒是胜任到重点部门重点岗位。

寇准心里很不爽,在中书省的公堂上张贴告示,并指名点姓告诫冯拯不要扰乱朝廷制度。

冯拯这个人也很有才华,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就很看好他,说他前途不可限量,以后取得的成就不会在自己之下。

冯拯也是根正苗红的天子门生,比寇准还早了三年中进士,但文人相轻,牛十三的人往往看不上牛十三的人。

两年前,冯拯因为建议在位日久的宋太宗早立太子,犯了宋太宗的忌讳,被贬到地方任知州。

在地方上,冯拯干得不错,本身理论水平就高,又在地方上历练,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的透彻,给朝廷上书了一堆税收啊民役啊等治国理政的折子。

宋太宗本来就气消了,再一看冯拯这到下面一磨炼更优秀了,就想着召回冯拯,升为参知政事,和寇准一个级别。

宋太宗就和寇准商量这个事,哪曾想寇准投了反对票,这事就此搁浅。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就传到冯拯耳朵里面,冯拯那个恨啊。

所以冯拯看到寇准写给他的大字报,新仇旧恨加到一起怒火中烧,立马上书说寇准擅权行事,又一条一条列上岭南官吏授职不公的几件事——前文说过,寇准干过一段时间组织部副部长。

广东转运使康戬也火上浇油,上奏说:中书省里面的吕端、张洎、李昌龄都是寇准所引荐的,吕端对寇准有恩,张洎能曲意奉承他,而李昌龄胆小软弱,不敢与他抗争,所以寇準任凭自己的臆断,扰乱法纪。

这几个人都是宰相、副宰相级别,想一想宋朝的文官还是很不畏权势的。

宋太宗发怒,便召吕端等人责问。

吕端说:“寇准性情刚烈自信,我们这些人不想多争,担心有伤国体。”

刚烈!刚烈!宋太宗咬了咬牙,寇准啊寇准,你就是这个毛病,于是召寇准过来问话。

听皇帝说到冯拯的事,寇准表示不服,不仅仅是对冯拯有意见,对中书省的诸位官员也是一顿批评。

宋太宗压着火说:“如果在朝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之体。”

寇准压根就听不进去,还是争辩不止,非要论个是非对错,侃侃而谈,丫的中书省没有好人。

宋太宗索性不理他,黑着脸等他说完,然后看着寇准叹息说:“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

这话啥意思?是个阿猫阿狗都能明白人的意思,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你还算个人吗?

于是,很快,寇准再次被贬,这次为邓州知州。

(六)真名士自风流

简单的说,寇准的两次贬官都是因为朝堂上的吵架,第一次是如此,第二次还是如此。

按照宋太宗的话,不成体统,没有个副宰相的样子。

按照寇准的同事们的分析,寇准这人刚烈自信,其实就是霸道不通情理的意思。

说实话,寇准在个人生活方面,也是追求奢靡享受的,家中的每一个地方都是点蜡烛的,不用煤油灯。

现在觉得点个蜡烛没啥,在古代,大多数人家连煤油灯都烧不起。

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这些成语说的都是,没钱买油灯想其他办法读书的事。

除了生活奢靡之外,寇准还喜欢喝酒跳舞,每次宴请宾客,多闭门解马,意思就跟现在把手机关了一样,放开喝,喝的尽兴的时候开始跳舞。

歌女跳,寇准也跳,据说寇准喜欢跳柘枝舞,每次会客都会跳柘枝舞,一跳就是一整天,因此时人给了他一个“柘枝颠”的绰号。

但这都是寇准被贬的表面原因,是真名士自风流,帝王看重的是治国安邦的大才,其他细枝末节的无伤大雅。

所以年事已高的宋太宗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把一向看好重用的寇准贬到地方,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赵恒,就是北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

(七)帝王心术

宋太宗有9个儿子,赵恒是老三,本来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不大,除了两个亲哥哥之外,前面还有个三叔赵廷美和两个堂哥赵德昭、赵德芳(赵匡胤的儿子)

宋太宗在976年不清不楚取得帝位之后,碍于金匮之盟自己给自己挖的坑,他晋封弟弟赵廷美、两赵德昭赵德芳三为王人,但未给自己的儿子封王,更未立储。

赵德昭在979年,跟随宋太宗出征幽州,高梁河之败后,宋太宗抛弃军队自驾逃回开封,前线军中无主一度拥立赵德昭为主,后来发现宋太宗没有被噶。

这事情就大了,赵德昭遭太宗斥责后自刎。1981年,赵德芳(就是杨家将中的八贤王)也因病而亡,什么病史书上也言之不详。

到了982年5月,赵廷美被诬与宰相卢多逊图谋不轨,被贬房州,两年后暴病而亡。

这个时候,皇位继承人还与赵恒没啥关系。

还是982年,在赵延美被贬房州后,宋太宗在7月封长子赵元佐为卫王、检校太傅,次子赵元僖为广平郡王、检校太保,皆拜同平章事。

并让他们轮日往中书视事,让他们参政,目的就是锻炼治国理政的能力,作为储君培养,也就是皇位继承人候选人选。

赵元佐和其叔叔赵延美关系非常好,在赵廷美被贬房州时“独申救之”,两年后赵廷美的死讯传来时,他得了心疾,作发狂之状,不能奉朝请,从此失爱于宋太宗,被排除出皇位继承序列。

986年10月,宋太宗以赵元僖为开封尹,兼侍中,大有成为皇太子之势,然而992年11月,赵元僖暴死。

天上掉下来馅饼,皇太子这个位置终于顺位落到赵恒身上,但也并不是顺顺利利的。

宋太宗已经年过50了,且腿上还有两处高梁河之战的箭伤,一直无法痊愈,于是冯拯(前面提到过,跟寇准第二次朝堂吵架的主角)等人上奏请求立太子。

想不到宋太宗很生气,将冯拯贬到岭南,天威难测啊,于是朝廷内外无人再敢言立储的事情。

到了994年9月,寇准刚从青州被召回,入见宋太宗。

宋太宗脚上的伤痛今年更厉害,亲自撩起衣服给寇准看,并且说:“你为何来迟呢?”

寇准回答说:“我没得到陛下的召见不敢回京城。”

宋太宗看了看寇准,直接问道:“朕的儿子哪一个可以继承帝位?”

寇准心中一惊说:“陛下替国家选择储君,与妇人、宦官商量是不可以的;与亲信大臣商量也不可以;希望陛下选择能符合天下意愿的。”

这是标准答案,虽然没有说出最终答案,但是列举了三不能。

说完这些,寇准就不说话了,宋仁宗看着寇准,忽然点了点头,心里想这年轻人终于老成了,就屏退身边随从,说:“襄王可以吗?”

寇准躬身施礼说:“知子莫若父,皇上考虑后认为他可以,希望马上决定。”

宋太宗便让赵恒任开封尹,改封为寿王,立为皇太子。

这就是帝王心术,立赵恒为皇太子是宋太宗自己拿的主意,但他把这个功劳归于寇准。

这样做赵恒继位后,肯定为感激寇准的拥立之功。

而在最后一年,把寇准贬出朝廷,目的是给继位的赵恒一个提拔寇准的机会。

这样寇准也会感激赵恒的知遇之恩,更加尽心尽力的匡扶社稷。

后来宋真宗时候爆发的景德之役、澶渊之盟表明,宋太宗这最后的布局还是很成功的,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为北宋选出了一名匡扶社稷的真宰相。

、、、、、、、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说说景德之役、和渲渊之盟,那是寇准最高光的时刻,宋朝的文章都收录在主页合集《两宋风华》里面,喜欢看的网友可以在主页查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