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的寇准望眼欲穿,终于等到了从洛阳回来的仆人。
仆人带回来了一根犀带,这是宋太宗送给他的,那还是40多年前,宋太宗得到一根贵重的通天犀,命令工匠做成两根犀带,赐给寇准一根。
须发皆白的寇准在老仆人的伺候下,洗完澡,穿上宰相(参知政事)的朝服、系上犀带,朝北面拜了几拜,然后在床上躺下。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回想起43年前的的那个放榜的春天。
、、、、、、
————还是写写北宋的历史,尽管阅读者寥寥,喜欢历史的可以关注信陵公子

(一)年少登科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
公元980年,太平兴国五年,宋太宗时期,年仅19岁的寇准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虽然这批进士游街的地点在东京汴梁,不在唐朝时候的首都长安,但春风得意的心情是一样的。
他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从北宋开国开始,重文轻武成为社会的风尚,尤其是宋太宗时候,进士更是被称为天子门生。
人生能得几场醉,所以,他们有理由今朝放荡、有理由春风得意。
汴梁城熙熙攘攘,围观的百姓对游街的进士交口称赞,尤其是对19岁就登科寇准更是称赞不已。
寇准,华州下邽人,今陕西渭南,生于962年,北宋开国的第二年。
小时候的寇准很聪明,也很有志向。
8岁时,小寇准与父亲和私塾老师同游华山,在华山之巅,豪情万丈,一首吟咏华山的诗脱口而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小寇准的老师赞叹不已,对他的父亲说:“令郎是宰相之才啊!”
但聪明归聪明、志向归志向,与所有的熊孩子一样,寇准小时候也很贪玩,上树掏鸟、下河摸鱼,稍大一点,更是打猎喝酒、尚武游侠。
有一次,寇准又浪荡到很晚才回家,寇母怒火难遏,拿起手边的秤砣就扔了过去。
秤砣砸在寇准脚上,顿时鲜血直流,自此,寇准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开始发奋读书。
聪明人就是聪明人,天才就是天才,发奋起来的寇准读书过目不忘,尤其是《春秋》三专更是倒背如流,且文思泉涌,下笔间顷刻成文。
十二岁中了秀才,十六岁中了举人,十九岁中了进士。

(二)眼观千家状,耳听万人言
宋太宗选择人才,大多御前亲自面试新晋进士,被称为殿试,殿试中对答优秀的就授予实职、予以重用。
980年的时候,宋太宗已经41岁了,四十不惑的年纪人往往就变的老成,对于年纪小的进士往往不太放心。
有人教寇准多报年龄,寇准回答说:“我正在努力进取,怎么可以欺骗君主吗?”
寇准如实报告了年龄,宋太宗初始的时候不喜,慵懒的坐在龙椅上,但随着寇准对答如流,宋太宗坐姿变为正襟危坐、最后开始虚席而坐(就是向前俯身,坐半个椅子的意思)。
寇准对答完后,宋太宗大喜,心中重重记下寇准这个名字。
殿试优秀的寇准被授予实职,授职大理评事,先后外任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知县。
这叫增加基层经验,什么时候基层历练都是免不了的。
知县的工作主要是维稳断案、劝农和征缴赋税,现在分为四大班子,这工作量理论上不小,但对于寇准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了。
任成安县令时,寇准令衙役在衙前贴出告示:“本官初来乍到,暂停一切堂断,诉讼一律造册候处。”
暗地里,他化装私访,早出晚归,调查、搜集黑绅恶霸罪证。
嗅到危险的黑绅恶霸,联名上告大名府,参寇准终日游逛,不务正业,懒政怠政。
大名府尹差人调查,果然成安县衙不开、案不理,勃然大怒,亲自督查。
见大名府尹光临,寇准当即在衙前贴出告示:“本官明日升堂,有冤诉冤,有仇诉仇,所有官司明过不候。”
到了第二天,县衙原被告云集,寇准稳坐公堂,大名府尹并坐于右,衙皂两旁站立。
响木一拍,寇准升堂:“本官审案不拘俗套,原告、被告一起陈述。”
于是,整个公堂之上人声鼎沸,所有原告一起申诉,所有被告一起辩诉,震耳欲聋,宛如菜市场。
大名府尹也是当了一辈子官,只听说过三国庞统时候断案故事,那也是一件一件审理的,哪知道寇准这是升级版本。
府尹惊得目瞪口呆,半晌回不过来味来。
等回过味来,厅堂之上已经吵闹完毕,寇准惊堂木一拍:“大家不用再说了,本官已经知晓,现在开始断案。”
说完后,依次断案,法度严谨,判罚到位,堂下众人大呼青天。
府尹大人转呆为喜,连连赞许,并上书向朝廷推荐——让寇准当县令太屈才了。
这就是寇準“眼观千家状,耳听万人言”的由来。
接着,寇准又重拳出击,惩办了那些作恶多端的贪官污吏、恶霸豪绅,大快了民心。
再说收税的事情,以前各地县官收税,往往派衙役横行乡里,众衙役也是趁机吃拿卡要,趁机发财,搞得鸡飞狗跳。
寇准决定化繁为简,把乡里要交纳赋役人的姓名和交纳金额与时间,张贴在县衙门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公开公正又透明,还省却了很多额外的鼠耗、火耗等额外支出,老百姓心服口服,自是没有敢过期不交纳的。

(三)君臣际遇
凭借着出色的政绩,寇准接连升至殿中丞、郓州通判。
后来,朝廷又举行遴选考试(学士院考试),寇准又是表现优秀,被授右正言、直史馆,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盐铁判官。
最高级别的一次遴选,是宋太宗召百官议论国事。
有才又有地方任职经历的寇准侃侃而谈,陈述利弊,直切要点,太宗大喜,更加器重这位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提拔他任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吏部东铨是从二品的官职,掌管八品和九品的官员选拔,类似于现在组织部的副部长。
在朝堂上任职后,寇准更是直言敢谏,以天下兴衰为己任。
991年春,天大旱,宋太宗邀请近臣询问时政得失,大家都说旱灾是天命。
天命这个事情吧,虽然是迷信,寇准也不一定信,但可以接天命这个事情,惩治一些奸邪,这就是能臣的智慧。
寇準回答说:“《洪范》讲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二者互相感应;发生大旱就是验证,大概是刑法不公。”
宋太宗听到寇准这话,心里不高兴,寇准这是讽刺我这个皇帝干的不好呗,一怒之下,起身回后宫。
但好就好在,宋太宗是个明白人,等情绪下去之后,宋太宗就召寇准进宫,问刑法不公的依据。
寇准就等着这个问题呢,但觉得私下里说明意义不大,就说:“希望陛下把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大臣召来,我就说。”
宋太宗呵呵一笑,就下诏请中书省和枢密院大臣入宫,中书省就类似明朝内裤,管理文官的,而枢密院就是管理武官的。
等众人都来了,寇准朗声奏道:“不久前祖吉、王淮都藐视法令收受贿赂,祖吉贪污不多就被判处死刑,而王淮偷盗国家资财上千万,却只是被处以杖刑,并恢复他的官职;贪污不多的被处于死刑,而贪污多的只是被处以杖刑,还能官复原职,因为什么呢?只是因为王淮是参政王沔的弟弟。试问,这不是刑法不公,又是什么呢?”
满堂皆惊,其实众大臣都知道这里面的关系,但他们都不愿意得罪王沔,原因也简单,王沔是参政,参政就是宰相,位高权重。
宋太宗就问王沔,王沔满头大汗,事已至此,也只能叩头认罪。
经历这个事情后,宋太宗更是认识到寇准是可重用的人,随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
这一年,寇准28岁,左谏议大夫类似于现在最高检察院的副院长、枢密副使类似于现在国防部副部长。
十年时间,从知县到国家重臣,青云直上、火箭速度,用在寇准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虽然比寇准大了20多岁,宋太宗很是欣赏重用寇准,这种欣赏与重用类似于刘备对诸葛亮的君臣际遇,那是发自内心的欣赏。
寇准曾在殿中奏陈政事,在一些事情上跟宋太宗言语不合,宋太宗发怒起身准备回宫,寇准就拉宋太宗的衣服,不让宋太宗走,必须议完政事再退朝。
做了20多年皇帝是宋太宗虽然心里很不爽,但不爽的情绪过去后,还是向左右赞叹寇准:“朕得到寇准,好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所以宋太宗后来驾崩后的谥号被誉为太宗,还是很有道理的。
又一次,海外番夷上供给宋太宗一根贵重的通天犀,就是独角犀牛的犀牛角。
宋太宗命令工匠做成两根犀带,赐给寇准一根。
礼遇至此,这殊荣在历史上也不多见,这也是后来在寇准临终之际,系上犀牛带思念宋太宗的原因。
但在宋太宗最后的一年,宋太宗却因为一件小事,将寇准贬到邓州任知府,可谓断崖式贬官,这又是为何呢?
、、、、、、
(三千字了,不知诸位是否喜欢,若流量还可以,下一章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