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南下,陈赓和林彪多次在战术上起争执,毛主席三次支持陈赓

采蓝说历史 2024-12-16 18:24:41

陈赓大将

林彪元帅和陈赓大将都是我党不可多得的军事指挥家。其中,林彪元帅有“当代白起”之称,擅长于运动战、歼灭战,其作战风格以冷静、精密著称,林彪元帅也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国土面积最大的军事将领。而陈赓元帅从南昌起义到万里长征、从延安保卫战到开辟豫鄂解放战场、从渡江战役到追剿余匪,也是立下了不朽功勋,还是我党我军著名的“开心果”将军,深受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元勋的喜爱。比如周总理就曾毫不避讳地表示,他最喜欢的两个知识分子将领分别是陈赓和彭雪枫。

原本,林彪元帅和陈赓大将是属于不同的作战序列的。林彪元帅领导的是解放军四野,而陈赓大将是属于二野,两人在战斗中交集并不会太多。但是,在解放军南下的过程中,为了集中力量下好一盘大棋,陈赓大将也曾划归林彪元帅麾下,从而衍生了我党我军军事史非常有趣的一幕——林彪和陈赓两位卓越的军事家因战术分歧一度闹到了党中央毛主席那里去了。

林彪元帅

那么毛主席又是怎么给林彪元帅和陈赓大将当裁判的呢?这背后的引发点又是什么呢?一切还是要从解放战争说起。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布,百万雄师过大江,要将剩勇追穷寇,彻底消灭长江以南的敌寇,解放全中国。为了照顾当时已经打赢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林彪元帅的统筹指挥,中央军委把原本属于二野的陈赓兵团拨归四野的林彪指挥。其直接目标就是迅速解决当时盘踞在湖北武汉的白崇禧集团。并明确指令,在这次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作战行动中,陈赓兵团担任大迂回任务——由赣南出广东,继续迂回至白崇禧部右侧背,协同四野主力围歼白崇禧集团于广西境内,而后从广西兜击云南,彻底截断敌军逃窜国外的退路。

但我军的作战部队都是不乐意当副攻的,作战任务下达到陈赓兵团后,虽然陈赓大将以大局为重、坚决拥护了组织安排,可其他同志们却很有情绪。比如,第四军团的副司令郭天民就因为二野第四兵团没有拿到主攻任务而颇有微词。

一心为公的陈赓大将便用心良苦地给将士们做思想工作,他说:“咱们兵团的老底子是鄂豫皖红四方面军,而四野的老底子主要是中央苏区,所以,我们应该称他们为老大哥。”并要求全军上下一定要放下姿态、保持谦虚、服从命令,要称四野为“老大哥”,必须无条件贯彻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作战指示。

8月1日,陈赓特地在江西吉安召开了团级以上的干部会议,号召全军全面贯彻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指示。他鼓励全军:“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命令,勇敢进军,一劳永逸,将革命进行到底。在这最大最后一次进军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提高自己。”

可是,既然陈赓大将及所部已然统一思想了,为何又会在之后的南下过程中跟顶头上司林彪元帅产生分歧甚至引起冲突呢?主要还因以下的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林彪刚接管第四兵团之初就直接通知陈赓,要对第四兵团直接指挥到师级单位,这种越级指挥让陈赓心里颇为不舒服,直接以“各师的电台不够”为由而直接拒绝了。

二是林彪在战术安排上过于强硬,没有实事求是地兼顾第四兵团的实际情况和有利条件,这也让陈赓对林彪的命令有了质疑的空间。比如林彪曾不顾第四兵团的伤病情况,盲目命令第四兵团火速南下抄截白崇禧的退路;比如林彪也曾命令陈赓放弃广州去阻击白崇禧入桂;又比如林彪最后阶段要求陈赓西进剿匪而放弃防守白崇禧去海南的路径。

陈赓大将虽然性格随和,但是在革命事务上却是一直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的,所以多次针锋相对地据理力争,所以才有这次著名的“将帅之争”。

话不多说,咱们来看看这次著名的“将帅之争”的具体情况吧。

在林彪元帅总揽南下之战的大任后,踌躇满志,意欲一鼓作气地痛击时在湖北境内的白崇禧部。

但白崇禧号称“小诸葛”,并非不知兵之辈,眼见解放军气势如虹,深知不能硬扛,便十分识趣地避其锋芒,退缩到了丘陵密布的湖南境内,企图依靠湖南的山地形势来阻击解放军。

林彪一见敌人主动后撤,便想着要实施“赶鸭子”战术——把敌人从四面赶到一个有限空间内,然后聚歼。所以,于7月中旬电令第四兵团迅速渡赣江经宜春进入湖南醴陵、衡阳、株洲一线,与白崇禧的主力决战,以便把白崇禧所部拖在湖南境内,然后由四野主力完成战场合围。

但林彪元帅对当时第四兵团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当时人在江西的第四兵团因为天气湿热,军中战士疲乏,中暑、生病的极多,部队减员十分严重。在这个前提下,由第四兵团千里奔袭去湖南咬住白崇禧主力,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且非常容易打草惊蛇,使得白崇禧提前放弃湖南而潜逃两广。

陈赓大将也是久经沙场的老指战员了,经过对战局的反复分析,他认为第四兵团从江西南下广州,先占领广州,截断白崇禧部流入广东的后路,才是最合理的。

虽然军令如山,但如果自己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总不能藏着掖着,如实向上级汇报才是对的。所以陈赓大将一边集结部队准备执行林彪元帅的战术命令,同时电报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结果,林彪很快进行电报回复:我决心已下,不能更改,立即执行。

可就在陈赓大将准备执行林彪的命令时,毛主席的电报也接踵而至了。毛主席在电报中说:白崇禧本钱小,极机灵,非万不得已决不和我作战,因此,对白作战,应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以掌握主动。同时毛主席还命令:四兵团与十五兵团(两个军)由陈赓指挥,经赣州进军广东。四兵团为深入广西寻歼白崇禧之南路军,由广州向广西南部前进……

也就是说,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研究认为,陈赓大将的战术方案更加合理,对陈赓大将予以了直接肯定和支持。因此,陈赓大将改进兵湖南而直接南下广东了。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布成立,国民党自知大势已去,更加心如死灰。国民党的广州守军在等知陈赓大将正率军逼近广州,开始人心惶惶,弃城南逃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就是说,陈赓大将解放广州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可就在此时,陈赓大将又接连收到了林彪元帅的几封电报:令第四兵团的后尾主力原地停止待命,先头追敌部队如未抓住敌人,并无把握吃掉敌人时也都现地停止。准备由曲江、英德地区直向西平行入桂,以达成协同四野于湘桂地区解决桂白(崇禧)问题。

林彪元帅的战略意图是啥呢?就是想把白崇禧集团歼灭在湘桂边境,不使其退入广西老巢。

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认可了林彪的作战方案,并于10月10日23时命令陈赓兵团即由韶关、英德之线直插桂林、柳州,断敌后路,协同主力聚歼白匪。

但是陈赓大将作为局中人,再一次觉得这个战略部署有失妥当,原因有二:一是要阻击白崇禧部由湘入桂,完全可以调动当时分布在柳州和桂林周边的其他四野部队,没必要舍近求远地来调动第四兵团;二是因为广州当时唾手可得,若是就此放弃,白崇禧有可能放弃入桂,而会选择南下广东,进而向海南转移。

思罢,陈赓于10月10日3时亲自起稿给毛主席、中央军委和林彪发电报。电报后半部说:“四兵团如立刻向桂林、柳州前进,实际上仍需集结队伍、重新动员的时间。则一方面路远赶不上,另一方面广州不能获得迅速解放,有两头失准备的顾虑。……也许这是偏重局部的看法,你们从全局打算认为必要,命令一到,我们坚决执行!如何请复。”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在收到陈赓的电报后,觉得陈赓的考虑确实很有道理,便回电支持了陈赓的意见,并补充指示:“如查明广州一带之敌向广西逃窜时,陈赓兵团即不停留地跟踪入桂。”

很快,陈赓军团的左路军便占领了广州,广州守军向西南方向逃跑了。陈赓当机立断地命令右路大军不进广州,直接追击逃敌。

但在10月15日24时,陈赓再次收到林彪的命令,林彪要求陈赓停止对从广东西逃的敌人进行追击,原地待命。

林彪元帅为啥会如此决定呢?他的意图是放任这股敌人流入广西境内,然后等四野主力把白崇禧部击溃于湘桂边境,逼其也流入广西,到时候大军合围广西,将他们给一锅端了。

但是陈赓认为这股逃敌不是逃往广西,而是逃往海南,不追击无异于放虎归山。所以,陈赓还是老搞法,一边向组织上汇报,一边命令部队继续追击敌军。

事实证明,陈赓的想法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想法再次不谋而合。毛主席随后电示陈赓:广州逃敌不是向正西入广西,就是向西南入海南岛。要求四兵团乘胜追击,直至占高要、德庆、云浮、罗定等县。

林彪元帅事后也对陈赓大将的清醒认识和敏锐行动表示了高度的表扬和认可,亲自以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的名义发报:“祝贺第四兵团在恩平、阳春、阳江战斗中取得的胜利”。

随着陈赓兵团在阳江等地的连战连捷和林彪四野在衡(衡阳)宝(邵阳)一线的屡屡破敌,白崇禧部陷入了“前有狼后有虎”的尴尬境地,湖南不是久待之地,广东又被陈赓给扎进去了,他要想继续逃命,只有两个方向可供选择了:一是西入云南和贵州,二是南逃海南和海外。

可就在白崇禧尚未拿定主意之际,二野五兵团由于11月15日解放了贵阳,相当于白崇禧西逃的大门被关上了。也就是说,南逃成了白崇禧唯一的选择了。

为了确保夺取雷州半岛南逃成功,白崇禧精心布置了一个“声东击西”的作战计划。他派鲁道源兵团在岑溪县以东大举佯动,做突围状,以吸引和迷惑四野的注意力,同时让主力张淦兵团秘密向博白、陆川、玉林一线集结,准备伺机杀出重围,夺取雷州半岛。

林彪元帅当局者迷,而陈赓大将旁观者清。陈赓在阳江大捷之后,便未雨绸缪地在廉江至信宜一线展开了自己的主力十三军和十四军,牢牢地卡住了白崇禧进入雷州半岛的入口。

可是,已经被鲁道源兵团的大规模佯动所吸引注意力的林彪元帅再次电令陈赓兵团除留一个师兵力在廉江阻击白崇禧部向雷州半岛的进攻之外,主力即刻兼程北上,与四野部队合力围歼鲁道源兵团。

陈赓大将再次表示难以理解,一方面是留下一个师的兵力根本就阻击不了白崇禧进入雷州半岛,如果让白崇禧顺利逃脱,即便全歼鲁道源兵团也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只要第四兵团牢牢卡住雷州半岛的入口,白崇禧的主力就无处可逃,白崇禧和鲁道源兵团都将成为瓮中之鳖。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陈赓再次向林彪和中央军委发电:“建议我部牢固占领廉江、信宜一线,控制出海口,截断敌人的海上逃路......”电报的最后还是一如既往地附上一句:随时准备执行上级领导的最终命令。

经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认真研究,再次认为陈赓大将的考虑更切合战局的实际情况,所以,毛主席再次回电同意陈赓同志的建议。

最后,战况恰恰如陈赓所料:白崇禧的张淦兵团在争夺雷州半岛时寸步难行,苦战两天后黯然撤兵,败退至北海、钦州一带,最后在陈赓兵团和四野主力的围歼之下灰飞烟灭。

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陈赓兵团的十五军在秦基伟军长的率领下又乘势解放了博白。陈赓指示十五军继续向西追击逃敌,务必做到除恶务尽。

但在这个时候,林彪的军令又到了,要求十五军就地剿匪。

第四兵团的同志们对此很是难以接受,就连副司令郭天民也埋怨林彪搞不清是歼敌重要还是剿匪重要。

但多次据理力争的陈赓大将却顾全大局地安慰道:“别争了。自归四野指挥以来已经争了三次。这不是原则问题,剿匪也是党的事业,谁剿都可以,我们就地剿匪吧。”

最后,十五军留在博白剿匪,将逃散的土匪、散兵游勇一网打尽。但十五军要追击的桂军黄杰第一兵团的一万多残兵败将也顺利逃入了越南。

从林彪和陈赓之间多次“将帅之争”来看,咱们要深刻理解毛主席实事求是思想的精髓:咱们要服从命令,但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见,要敢于表达自己的合理正确意见,服从命令不代表盲目遵循。

陈赓大将在尊重领导指令的同时,敢于把客观情况和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出来供领导参考,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林彪元帅尊重客观事实,对下级陈赓的分歧和意见包容和尊重,在陈赓的方案出成果时,能主动发表贺电表示赞扬,这也是一种大将风范。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洞若观火、不偏不倚,他们总能在复杂的问题和声音之中,摒弃一些世俗的级别问题、亲疏问题,客观公正地做出最合理的决定,这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陈赓大将“三抗军令”,为我军解放华南和西南大片地区及歼灭国民党军余汉谋集团和白崇禧集团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他敢于坚持真理和光明磊落的名将风范,为历史、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而林彪元帅雷厉风行的军事作风和毛主席高屋建瓴的英明决断,也是我党我军历史中最为璀璨的篇章。

最后,咱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总结一句:不是所有争执和分歧都是负面、消极的,理不辨不明,很多时候,要学会坚持、懂得争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理的讨论才能让真理更加明确。

1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