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时刻,你是否也曾这样纠结: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对你很好,却在背后做着让你无法接受的事情?
或者,为什么昔日亲近的人会在你的低谷中变得冷漠?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里比比皆是,它可能困扰了很多人,也让人对“人性”这个词充满疑问和无奈。
这让我想起沈从文的故事。
少年时的他怀揣满腔的文学热情,却屡屡碰壁,被冷眼对待。
但多年后的东山再起,那些曾对他冷嘲热讽的人,又一个个摇身一变,满口称赞。
他在目睹这些变化后,终于看透了一件事:人情永远是随处境生变的。
那么,读懂人性后,我们真的可以不再被情所困吗?
沈从文与人情冷暖的较量年轻时的沈从文,口袋里没有钱,但心里装着一整个文学梦。
他不断地给《晨报副刊》投稿,希望能发表自己的作品。
主编孙伏元一听说他只有小学学历,不仅连他的稿子都不看,还时常用讥讽的语气打压他。
沈从文无数次怀疑自己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意义,甚至因为这个人,郁闷了很久。
幸运的是,后来换了主编,徐志摩。
徐志摩觉得他的文字有趣,特别欣赏他,甚至主动刊登了他的稿件。
这给了沈从文莫大的勇气,也让他的文学生涯逐渐有了起色。
几年之后,当他已经名声在外,大家再看他时,态度完全变了。
那些曾经冷嘲热讽的人,又开始夸他“有才华”“不简单”。
人的态度变化得如此之快,让沈从文逐渐明白了一件事:不用和这些变化较劲,因为那不过是人性的一部分。
大家不过是顺着形势说话而已,爱也好,恨也好,更多时候和你这个人无关,只跟自己有关。
从《人生》的剧情看人性的多面性路遥的小说《人生》里,高加林的经历同样耐人寻味。
他的生活随着命运的起伏,一次次让人领教了人性的复杂。
他刚成为代课老师那会儿,乡亲们对他那叫一个殷勤,处处帮他,甚至尊称他为“文化人”。
但当他丢了这个职位时,那些人好像变了个人,冷嘲热讽取而代之。
而当他再次有了“公家人”的身份,乡亲们的态度又转回来,甚至有人不远万里给他送山货。
这种一会儿捧你,一会儿贬你的态度,让他很痛苦,因为他始终不懂,为什么人心这么难以揣测。
当一个人经历多了这些事情之后,是否就能真正看透其中的道理:有时候,别人对你的态度并不是因为你的好或坏,不过就是利益和形势的使然。
经历人情世故后,你会明白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在现代社会,人性中那些不堪之处显得更为寻常。
比如在电视剧《凡人歌》中,那伟的遭遇是否让人觉得熟悉?
原本他是公司副总,身边围满了“兄弟”“朋友”。
可一旦被辞退,这些人立马远离,甚至在他创业时骗他做了好几次白工。
老朋友无情,领导同样不留情面。
老领导不仅坑了那伟背了一笔外债,还指责他这个那个。
被这样连续打击后,那伟对人性彻底失望,一度难以振作。
但讽刺的是,那些算计他的人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他们只不过在各自的利益里打转而已。
这些经历看似消极,实际却并非如此。
当你站远一些看这些情况时,会发现:纠结于他人或试图改变他们的做法,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真正有意义的,是学会做减法,为自己而活。
与人性较劲并非明智之举或许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些被你“交心”过的人,最后却伤你最深。
木心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三次被捕入狱,全是因为身边的人恶意中伤。
第一次被诬陷偷渡,第二次被揭发思想问题,第三次则是无端上升到“莫须有”的罪名。
连他都开玩笑说:“运气怎么那么差。”
但木心从未因为这些事情再去纠结个人恩怨。
他反而在晚年时用了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来总结:“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听上去很淡漠,但却充满智慧。
他看透了人性的复杂,也接受了这些复杂,甚至选择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
这种做法,束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痛苦。
为什么读懂人性后,反而能更加从容?
可能一开始你会以为,读懂人性后,才知道它有多刺眼,会更加难以接受它的无情。
其实不然,真正明白人性后,你可能反而会释然。
为什么?
因为你开始懂得人性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人性永远是一种处于变化中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并不能决定你的生活。
何况,和人性较劲,最后消耗的不过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木心讲的那两字“原谅”,沈从文的冷眼旁观,都是一种聪明的回答。
他们不是对人性的妥协,而是看清了它并选择不让它打扰自己的内心。
其实,生活是自己的,无论人情人性如何,一定要记得为自己选择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可能你无法改变他人对你的态度,但你完全可以选择不让这些态度影响你。
与其被外界左右,不如从内心找到一种从容。
这也许才是真正读懂人性后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