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前几天,和几位姨聊天,聊着聊着,话题就拐到了家庭上。
一位姨叹气说:“我家儿子,工作干不几天就不干了,说压力大受不了,天天在家玩手机,我是真愁。”
另一位姨也忍不住抱怨:“我家那个更气人,啥都得催,大学毕业了,连简历都不自己写,家里人不说他,他能躺一辈子。”
听到她们的牢骚,我想起了一句话:“孩子身上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家庭教育的映射。”
一个家庭的氛围、父母的言行,都会悄悄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方向。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没出息”,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能力差,而是父母在不经意间养成了一些习惯,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一个家里,儿女没出息,父母大多有4个“穷习惯”。
一:嘴穷,总是打击孩子
前些天逛公园,布谷妈看到一个小男孩,兴冲冲地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自己把鞋带系好了!”
结果妈妈头都没抬,随口说了句:“系个鞋带有啥可得意的,别天天这么磨叽,快点走。”
小男孩的脸一下子就垮了,眼里亮晶晶的光,也一下子暗了下去。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天生没自信,而是被一次次的否定、打击,慢慢变得不敢表现、不敢尝试。
阿德勒提出,孩子的自信,是在“被鼓励”中长出来的,而不是在“被指责”中磨出来的。
比如我一位姨:
●她儿子小时候爱唱歌跳舞,她笑他“鬼吼鬼叫”,后来儿子不敢在人前开口了。
●儿子有自己的想法,姨会说“别瞎折腾,听我的”,久而久之,他也不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了。
●儿子考试考了95分,姨和姨父第一句话是:“怎么不是100?”儿子慢慢也觉得,自己的努力不值得。
其实,孩子做得好,家长哪怕随口一句“嗯,很棒!”“你怎么学会的?”“你做得比上次好多了!”
这些话语,都能让孩子开心半天。
孩子的自信,藏在父母的嘴里,别让“嘴穷”,悄悄带走了孩子的勇气。
二:心穷,负能量爆棚
有些家长,总是爱抱怨:
“普通人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翻身。”
“现在的社会,没背景谁都混不下去。”
“我们家穷,孩子再怎么学,也比不上人家条件好的。”
这些话,孩子听多了,会怎么样?
可能刚开始,他还会反驳:“不一定吧,我觉得只要努力,总会有机会的!”
可如果家长每天都这么说,孩子也会慢慢接受这个观点,最后变成:“那我干嘛还努力?反正也没用。”
研究发现,长期接受负面信息的人,会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用,久而久之,什么都不愿意去尝试。
有些孩子,明明很聪明,但从小听惯了家长的“消极预言”,最后真的变成了家长口中的“没出息”模样。
有些孩子,从小被鼓励,哪怕家庭条件一般,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果孩子问:“妈妈,我以后能考上好大学吗?”
我们可以试着换种说法:“只要你愿意努力,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而不是:“照你现在这个样子,将来得去要饭。”
生活可能没有那么容易,但父母的一句话,可以成为孩子继续努力的力量。
三:脸穷,总爱比较
布妞一位小伙伴,她爸爸妈妈,不管遇到谁家孩子,都要夸两句。
然后,毫无意外地,他们再转头对自己孩子说:“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孩子本来玩得好好的,一下子就不开心了,闷闷不乐地站在一旁,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有些人,习惯性拿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总觉得这样能激励孩子,其实可能适得其反。
这么孩子,他们从小被拿去和别人比较,长大后:
★要么不自信,习惯性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
★要么活在“必须赢”的焦虑里,压力大到不敢失败,甚至害怕尝试新事物。
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闪光点。
如果孩子没有考到第一名,父母可以说:“你比上次进步了不少,继续加油!”
孩子不是拿来和别人比的,而是需要被看见、被肯定的。
四:手穷,控制太多
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替他安排好:
“听我的,别乱想。”
“这个专业好找工作,你就学这个吧。”
“这条路不好走,你还是选个稳妥的。”
孩子小的时候,听家长的安排,可能不会觉得什么。
可等他长大后,面对真正的生活选择,他会发现:自己从来没学会独立思考,遇事只会依赖别人。
而从小被过度保护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缺乏独立性,遇到问题时不敢做决定,甚至害怕失败。
小时候,父母不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长大后,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
小时候,父母不让孩子自己选择兴趣爱好,孩子长大后,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小时候,父母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孩子长大后,遇到困难只会退缩,而不会想办法。
其实,孩子的成长,不是靠“保护”出来的,而是靠一次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
我们不妨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哪怕有时候会跌倒,也是一种成长。
嘴穷,孩子不自信;
心穷,孩子没动力;
脸穷,孩子活在别人影子里;
手穷,孩子没有独立性。
但幸运的是,任何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从今天开始,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多一些信任,他的世界,可能就变得不一样了。
以上这4类“穷”家长,你有遇到过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读书、带娃、写作,点击关注,育儿路上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