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二年,有了前两次征缅战争失败的教训,乾隆痛定思痛,决定发动第三次征缅战争,誓要平了这个东南亚小霸,环视一圈,最能打的兆惠将军此时已经去世三年,傅恒作为朝廷的核心人物无法分身,阿桂肩负稳定新疆的重任,阿里衮在中枢事务繁忙,抽不出身。最后,乾隆看中了大清朝冉冉升起的新一代将星-明瑞。
富察·明瑞,富察家宗室,其姑母是乾隆的挚爱孝贤纯皇后,叔叔是大清首席军机大臣富察·傅恒,虽然出身显赫,但是和一般满洲贵胄不一样,他从小饱腹诗书又喜欢研究战术,待人平和友善,威望极高。不到20岁就被乾隆派到兆惠身边参加平准、平回战争,屡立战功。
明瑞
因战功被封为正白旗汉军都统,爵号加 “毅勇” 二字,成为 “一等承恩毅勇公”。1767年秋天,清军分两路打进缅甸,明瑞正式率军1.7万人从云南开拔,另一路由额尔登额率领,共9000人,两路大军刚开始进展顺利。
明瑞果然厉害,这次作战清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指缅甸首都阿瓦,在击破坚不可摧的蛮结大寨后,缅王慌了,急调在暹罗的精锐部队回防本土,在本土实行坚壁清野,并分兵攻击清军补给线。
明瑞这一路清军弹药耗尽,开始回撤,缅军一路袭扰,但慑于八旗军队的野战能力不敢过于靠近。就这么一路打一路撤,明瑞军队撤到了小孟育,距离云南边境不过100公里。
此时明瑞还有能战之士1万人,但是围攻清军的缅军有5万人,明瑞立即派兵向另一路清军求救。
额尔登额率领的北路军一万人正驻扎在宛顶,距离明瑞军不过100里,骑兵突袭半日就能赶到,到时候内外夹击,尚有可为。
但是额尔登额拒绝了,声称贼兵势大,救也无用。乾隆连下四道圣旨,额尔登额就拒绝出兵,率兵回到了云南被围的明瑞粮食和弹药一天比一天少,士气也越来越低落。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绝境中的明瑞给乾隆上了最后一道折子(具体内容请看我之前的文章),安排好大部队北撤后率领300满洲兵(50名黄马褂)向南冲进了敌军阵营,吸引火力。
最终,领队大臣扎拉丰阿中枪阵亡,大将观音保用最后一支箭刺喉自杀,明瑞身受重伤,用尽力气疾驰了二十多里,史书记载其“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向北跪拜后缢于树下,其仆以木叶掩尸去”。 剩下的万余官兵得主帅明瑞殿后,全部安全回到云南。
那么问题来了,额尔登额为什么不救明瑞?
现在看来更多的是党争,个人恩怨带到战场上去了,在平回战争中,额尔登额市富德帐下,这俩人还是亲戚。在接收大小和卓首级上,两人有了矛盾,至于谁抢功这也说不清,这种恩怨就带到了缅甸。
额尔登额是想看明瑞这个宗室兵败被夺爵的笑话的,只是他无论如何想不到明瑞会死战到底,亲自断后。
再者就是他的自保心理,清军征缅大本营木邦被攻破,明瑞被5万缅军团团包围,他仅有不到1万人,去了也无济于事,还会把自己搭进去,而且也觉得明瑞手中还剩1万人,边境就剩200里,明瑞可以突围,无非就是伤亡重一点。
其实,他的估计是对的,明瑞确实可以突围,只不过明瑞性格刚烈,打了败仗不愿受辱,也清楚乾隆的脾气,自觉无颜面对叔叔和乾隆,选择以死明志,以身入局。
明瑞战死后,额尔登额被押送京城,乾隆让明瑞叔父、领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傅恒为主审,与三法司会审。
情绪激动的傅恒连问他五个问题:1.明瑞的南路军势如破竹,你为何在老官屯筑垒对峙?2.正月初四,军机处让你火速救援明瑞,你为何按兵不动?3.木邦告急的时候,云南巡抚14次催你出兵,你为何不动?4.海兰察反复请求南下寻找明瑞,你为何阻拦?5.你既抗圣旨,又违军令,你是想造反吗?
傅恒情绪激动,几乎落泪,在傅恒凌厉的审讯下,额尔登额自知罪责难逃,叩头认罪,承认自己 “贻误战机、有心玩误”。傅恒建议判处额尔登额 “大逆” 之罪,处以 “磔刑”,乾隆帝批复同意,并迅速将额尔登额在京师菜市口行刑。
千算万算,没算到明瑞居然留下来为大部队死战殿后,千金之躯不坐垂堂,明瑞真的白投这么好的胎了
乾隆是杀伐果断的君主,且对战败的将军毫不客气,额尔登竟然敢四次抗旨不遵,实在难以理解,就算跟明睿有仇,至少也会做做样子吧,他是一兵不派。
这段历史里,心情最悲愤的应该是海兰察,眼睁睁地看着青年时代的挚友战死,却被上级死死压制不准出兵
高级将领打了败仗要么自杀要么被杀,这样的军队才能打仗,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战争就是最残酷最野蛮的杀戮,将领没有必死决心,战争没有打就输一半,一打起来就成了土匪,乾隆看似对满族骑兵苛刻,其实他很明白,一旦连续失败会全线动摇满清贵族的统治根基,到时候别说好日子到头了,去流浪都没机会
另一路 主帅一开始 其实并不少额尔登额,而是 他堂哥,他堂哥 在军中病死之后 他临时接任主帅,结果 搞砸了
可惜大清没有拥有印度洋出海口
关键时刻还得小家顾大家,最终大家你我才能好
什么玩意儿。和李天霞真像。和衲亲一样。一点都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