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某个秋日,美国前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扉页写下:“中国永远成不了全球性大国。”
28年后的今天,当亚投行的成员数量超过亚洲开发银行,当“一带一路”穿越六大陆,我们赫然发现:这位所谓的“地缘战略大师”,早已被狠狠用打脸!
布热津斯基曾断言中国将被锁死在亚洲,就像困在琥珀里的远古生物。
他描绘的图景里,中国经济最多只能辐射周边,军事力量永远越不过岛链。
但2015年亚投行的横空出世,如同在战略棋盘上落下惊雷——57个创始成员国中,英法德等老牌欧洲强国赫然在列。这比布氏预测的“地区主导”整整早了一个战略周期。
更戏剧性的是,当2020年RCEP签署时,连日本这个布氏眼中的“绊马索”也成了签约方。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协定生效首年,中国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总值达12.95万亿元,占外贸总值的三成。这种经济整合力度,远超布氏当年设想的“华人经济圈”。
“中国建设蓝水海军是白日梦”,布热津斯基在书中这样论断。
但2019年山东舰入列时,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报告显示:中国军舰数量已达335艘,超越美国的287艘。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曝光时,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首次承认:“某些领域已被反超。”
这种跨越式发展背后,藏着布氏未能参透的中国智慧。不同于苏联的军备竞赛,中国海军建设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亚丁湾护航与海上丝绸之路交织,航母编队与远洋货轮共舞。
正如退役少将金一南所说:“我们的战舰既是盾牌,也是商船队的开路先锋。”
布热津斯基最富洞见的观察,当属对中国文明特殊性的警觉。他在书中写道:“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里,刻着盛衰轮回的密码。”
这种文明韧性在新冠疫情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西方还在争论防疫措施时,中国已经用“健康码”“方舱医院”等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体,完成了一场14亿人的防疫总动员。
更让西方战略家困惑的是“动态清零”背后的文化逻辑:儒家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道家思想的辩证思维,法家传统的令行禁止,这些文明基因的组合,催生出任何教科书都无法复制的中国方案。正如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所言:“中国抗疫不是医学奇迹,是文明奇迹。”
布热津斯基预言中国将复制日本模式,用经济渗透影响邻国。但他没料到,中国走出了一条更高级的路径:2013年的“一带一路”倡议,把郑和下西洋的古老智慧注入了现代基建。蒙内铁路激活东非经济带,中欧班列重绘欧亚贸易版图,这些项目背后,是“要想富先修路”的中国经验与当地文化的深度嫁接。
在东南亚,中国投资的不只是港口和电站,还有柬埔寨吴哥窟修复、老挝古都琅勃拉邦保护。这种文明对话式的经济合作,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2022年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而文化认同指数同比上升17%。
回看布热津斯基的预测,最致命的盲点在于低估了科技与文明的乘积效应。当华为5G技术开始制定国际标准,当北斗系统覆盖全球,当量子计算机实现“九章”突破,这些科技跃进都在改写地缘规则。
更关键的是,这些成就始终伴随着《孙子兵法》式的战略定力——不争一城一地,但求势在长远。
布氏曾警告美国要防止中俄联盟,但现实却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朋友圈不断扩大。2023年的撒马尔罕峰会上,中东国家排队申请加入,这个以安全合作为初衷的组织,已然成为文明交融的新平台。这种东方特色的联盟方式,恰是布氏理论框架解释不了的“第三种道路”。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文明的力量:中国崛起的精神维度》(中华书局)《中国海军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认同研究》(商务印书馆)《全球战略格局演变中的中国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