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炮是火箭筒诞生前步兵装备的一款归属于步兵的重火力,这种火炮要求能随时为步兵提供精准的炮火支援;第一次世界大战步兵炮口径普遍比较小,以平直的弹道和较好的精度对付机枪火力点。
一战德国MG08型重机枪,在索姆河战役一天之内杀伤6万余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机枪成为了收割人命的“死神镰刀”,为了能让冲锋的士兵得到掩护,拥有弹道平直的小口径步兵炮纷纷登场,这些口径57毫米以下的步兵炮外形矮小不易被发现、并且能让2个士兵抬着轻松转移,射程刚好比机枪远一点能够随时突然袭击敌军火力点。
一战法国37毫米步兵炮
一战结束后步兵野战工事和火力都在提升,原本小口径的步兵炮开始变得力不从心,矛与盾的竞争使得步兵炮为了提升威力不得不把口径变大,同时战防炮的出现让步兵炮的任务从直瞄射击逐渐转变为曲射;口径虽然变大但大部分都在75毫米以下,这样能兼顾威力和机动。
二战德国Pak 37型37毫米战防炮
俗话说林子大了之啥鸟都有,就在各国步兵炮还在75毫米以下时德国人搞出了大2倍口径有余的150毫米步兵炮,该炮也成为了史上最大口径的步兵炮。
很有名的日本九二步炮口径70毫米
20世纪20年代德国秘密设计新型步兵炮,当时要求两种口径即75毫米和150毫米;75毫米步兵炮就是后来的le.IG18步兵炮,150毫米步兵炮的研发工作因为受到《凡尔赛条约》中限制德国拥有重炮的问题一直拖到了1927年才开始。
le. IG 18型75毫米步兵炮
1927年150毫米榴弹炮研发工作正式由莱茵金属公司着手开始,为了保密该炮的研发工作持续了6年到1933年才定型为s.IG33型步兵炮,定型后没有量产是为了躲避英法的监视,1936年希特勒开始重建德军时该炮才得以量产。
正在装填的s.IG33型步兵炮
s.IG33型步兵炮,口径150毫米,炮管长1725毫米(倍径11.5倍),全重1750公斤;垂直射界-4°~+75°,水平射界左右共11°;最大射程4700米,炮口初速240米每秒,射速每分钟2-3发。
s.IG33型步兵炮
s.IG33型步兵炮的优点是炮弹威力足,38公斤的炮弹塞入了5公斤的炸药,这种炮弹对付混凝土工事时能炸毁1米厚的混凝土墙壁,对付软目标时破片杀伤范围达到150米,在实战中往往1-2发炮弹就能将工事里的士兵逼出来;另外该炮也可以发射210毫米超口径炮弹。
s.IG33型步兵炮发射超口径炮弹
s.IG33型步兵炮的缺点就是过于笨重,这导致该炮在二战初期因为追不上装甲部队显得有些打酱油,二战后期德国进入防御状态时该炮的作用就逐渐体现出来,除了可以打击软目标外对付装甲目标也非常有效,不过其曲线弹道对付移动装甲目标时需要一定的运气。
s.IG33型步兵炮
德国觉得s.IG33型步兵炮虽然威力足够但毕竟太重,曾经德国还打算采用金属铝来减轻重量不过随着德国空军的组建大量铝被空军占用,轻量化改造也就无从谈起。
二战德国主力战斗机Bf-109战斗机生产线
s.IG33型步兵炮最早的车载型是“野牛”I号,该型是在1号B型坦克底盘上直接架上了1门s.IG33型步兵炮,为了保护炮手在底盘上焊接了一个半封闭的固定战斗室,该型是德国履带自行火炮的开山之作。
“野牛”I号自行火炮
s.IG33型步兵炮第二款车载型是“野牛”II号,该型号是在2号坦克底盘上架上了1门s.IG33型步兵炮的炮身,为了能够塞下这门炮车体长度增加600毫米,宽度增加320毫米,两侧各增加了1个负重轮,火炮安置在一个开放的战斗室里,从1941年11月到12月一共生产12辆全部派往北非战场。
“野牛”II号自行火炮
s.IG33型步兵炮第三款车载型是s.IG33B型150毫米突击炮,该型号是德国利用3号坦克底盘临时改造出来的产物,和前两个相比改型采用了固定全封闭战斗室,因为这个设计导致最大仰角只有+25°,水平射界左右各3°限制该型突击炮的作战能力,总产量24辆。
s.IG33B型150毫米突击炮
s.IG33型步兵炮第四款车载型是“蟋蟀”自行火炮,该型号是德国利用38(t)坦克底盘改造的,早期“H”型是直接在底盘上焊接了一个很大的半封闭固定战斗室,后期“M”型将固定半封闭战斗室挪到车体后部,有点像“黄鼠狼”坦克歼击车。
前面的是M型,后面的是H型
我记得一战德军有种150的轮子像履带样的火炮叫什么,出镜率很高的
[炸鸡][炸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