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消息,近期美伊在阿曼就核问题重启谈判,双方通过特殊方式进行沟通,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美伊核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焦点,此次谈判的重启,再次将两国复杂的关系推向聚光灯下。
回溯历史,2015年,在多方努力下,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也就是广为人知的伊核协议。该协议旨在限制伊朗核计划,确保其仅用于和平目的,作为交换,国际社会解除对伊朗的部分制裁。这一协议被视为外交上的重大突破,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了一丝曙光。但好景不长,2018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重新对伊朗实施一系列严厉制裁,这一举措瞬间打破了地区的脆弱平衡,美伊关系急剧恶化,紧张局势不断升级。
伊朗(资料图)
此次重启谈判,双方都带着各自的诉求与考量。从美国方面来看,推动谈判有着多重战略目标。美国试图通过外交途径,限制伊朗核计划,降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从而巩固自身在该地区的战略地位。在特朗普政府的设想中,期望伊朗能够彻底放弃核能力,甚至将伊朗导弹项目以及地区影响力纳入谈判框架,以此来全面遏制伊朗。而伊朗参与谈判,主要是希望缓解国内面临的经济压力。多年来,美国制裁对伊朗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伊朗迫切需要通过谈判,促使美国解除制裁,恢复经济发展。伊朗明确表示,谈判仅限核议题,并且要求美国解除自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后实施的经济制裁,保障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
在谈判进程中,军事威胁的阴影始终笼罩。美国国防部在谈判前一周宣布向中东增派“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使该地区美军航母数量增至两艘,同时在迪戈加西亚基地部署B-2隐形轰炸机。特朗普也多次公开威胁,若谈判失败将对伊朗实施“前所未有的军事打击”。美国这种军事威慑行为,一方面是对伊朗施压,试图在谈判桌上获取更大优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国对伊朗核计划的极度担忧。伊朗方面则强硬回应,伊斯兰革命卫队指挥官警告称,中东所有美军基地均在伊朗导弹射程之内,伊朗国防部也重申,任何侵略行为都将遭到立即且果断的回击。伊朗通过展示军事力量,一方面是对美国军事威胁的有力反制,另一方面也是为在谈判中争取更多主动权。
特朗普(资料图)
从技术层面来看,国际原子能机构今年2月的报告显示,伊朗铀浓缩纯度已达60%,距武器级标准仅一步之遥。这一技术突破成为双方博弈的关键因素。美国将其视为巨大威胁,借此加大对伊朗的压力;而伊朗则将此作为谈判筹码,强调自身核计划始终遵循和平原则,但也暗示如果美国继续采取敌视政策,伊朗可能被迫走向拥核方向。美国要求的“全面弃核”与伊朗坚持的“有限保留”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特朗普政府希望将2015年协议升级为更全面的控制框架,而伊朗则要求恢复原协议下的经济利益,双方诉求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
随着4月19日第二轮谈判在罗马举行,外界对谈判成果的预期保持谨慎。首轮谈判采取了特殊的沟通方式,美伊代表分坐不同房间,由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穿梭传话,这种安排体现了双方对直接接触的谨慎,也反映出双方信任赤字依然深厚。尽管首轮会谈气氛平和,但核心矛盾并未消融。从目前情况看,双方可能在部分领域达成有限共识,如人道主义豁免或囚犯交换等,但要重现2015年式的全面协议难度极大。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风格可能促成某些技术性妥协,但结构性矛盾难以根本化解。
特朗普(资料图)
美伊核谈判是一场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博弈。军事威慑与外交谈判并行,既可能成为打破僵局的契机,也可能引发新一轮对抗。这场谈判的成败,将深刻影响未来中东乃至全球的安全格局,国际社会正拭目以待,期望双方能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核问题,为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