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夺中方资产,尼日尔开创历史先河!中国应如何保护海外利益?

無極 2025-03-18 18:45:04

2025年3月,尼日尔军政府以“欠税”为由,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等中资企业发动了一场震惊国际的“掠夺式”行动。

短短几天内,中石油三名高管被驱逐、炼油厂账户被冻结、中资酒店遭吊销执照,总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油田、管道、炼油厂等全产业链资产被强行接管。

这一事件不仅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史上罕见的恶性案例,更暴露了全球化退潮下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动荡对跨国投资的冲击。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深层动因及应对策略,值得深入探讨。

2024年3月,尼日尔军政府因政变后西方制裁陷入财政危机,向中石油紧急借款4亿美元,年利率7%,约定一年后偿还。

这笔贷款对当时外汇储备仅6.8亿美元的尼日尔可谓救命钱。

然而到2025年还款期限,军政府却无力偿还,转而采取“赖账+掠夺”策略:先是要求中石油追加贷款被拒,继而向合资炼油厂索拉兹(SORAZ)加征1.3亿美元税款,更以“本地员工薪资不公”“采购率不足”为由,强行驱逐中国高管并接管资产。

这导致中石油耗时22年、累计投资46亿美元建成的阿加德姆油田、2000公里输油管道及配套炼油体系被“一锅端”,直接经济损失超30亿美元。

尼日尔此举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从内部看,2023年政变后军政府面临三重困境:经济上,通胀率达9.8%、青年失业率25%,外汇储备见底;政治上,与法国、美国关系破裂导致外部援助中断;社会上,民众对军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满日益加剧。

在此背景下,控制石油资源成为军政府“求生”手段,石油出口占尼日尔外汇收入的70%,而中企运营的油田日产量达5万桶,占全国产能90%。

通过煽动“资源民族主义”,军政府既转移了国内矛盾,又填补了财政窟窿。

外部地缘博弈同样关键。

法国作为前殖民宗主国,始终试图恢复在尼影响力。

2024年尼日尔接管法国阿海珐铀矿后,法国被指暗中推动对华合作项目受阻。

与此同时,美国通过“关键矿产倡议”向尼提供基建援助,俄罗斯瓦格纳集团则以安保协议换取铀矿权益,多方角力使得尼日尔对外资议价能力增强。

中资企业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这场危机已产生深远影响。

对中企而言,直接损失远超账面数字:津德尔炼油厂停产导致西非多国汽油短缺,输油管道被切断危及区域能源安全,更严重的是可能引发非洲国家效仿。

2024年刚果(金)就以“合同不公”为由单方面修改中资矿企协议,坦桑尼亚更因西方鼓动撕毁中资港口协议。

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中国对非投资同比下降18%,显示投资者信心受挫。

对尼日尔而言,短视行为正在反噬自身。

接管中企资产后,因技术断供导致炼油产能下降60%,汽油价格暴涨3倍引发社会动荡。

国际评级机构将其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CCC级,世界银行暂停2.5亿美元贷款计划,外资撤离加速经济恶性循环。

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常态化,中国需构建“预防-应对-修复”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

中企在尼日尔的教训凸显政治风险评估不足。

建议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重点关注政权稳定性(如政变频率)、资源民族主义倾向(如合同修订史)、大国干预风险(如驻军变化)等指标。

同时推进深度本土化:提升本地员工占比至管理层40%、采购率超80%,并将部分股权转让给主权基金,使项目与东道国利益深度绑定。

例如中石油在苏丹通过雇佣90%本地员工、修建社区医院,成功化解多轮政治危机。

法律上,可援引《中非投资保护协定》向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提起诉讼,同时在国内推进《海外投资保护法》立法,明确对恶意征收的制裁措施。

外交上,通过与非盟合作施压、在联合国揭露违约行为,并暂停对尼日尔基建援助直至问题解决。

金融手段方面,对恶意违约国家限制其获得亚投行贷款、熊猫债发行资格,并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基金”补偿企业损失。

改变“资源换基建”传统模式,推广“产品分成协议”:如商务部与尼日尔重新谈判,将原油协议调整为中方保留60%权益、本地化率三年内达标的弹性条款。

同时推动区域一体化布局,中石油可联合西非多国建立石油运输联盟,避免单点风险。

投资结构上,需降低能源领域集中度,2024年中国对非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已从75%降至58%,这种多元化趋势应持续强化。

尼日尔事件折射出全球化的深刻裂变。

当发展中国家将外资视为“经济殖民工具”而非发展伙伴时,中企需要重新定位角色:从“资源开发者”转向“价值共创者”。

这意味着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民心账。

例如华为在拉美推行“数字人才计划”,为每国培养5000名技术员;中广核在英国核电项目中让渡40%股权给当地基金,这些举措都增强了项目抗风险能力。

当前,中国海外资产规模已达9.6万亿美元,其中非洲占比超15%。

守护这份“家底”,既需要企业提升合规经营水平(如建立ESG风险数据库),更需国家层面完善支持体系,包括设立“海外利益保护基金”、培养精通国际法的“企业护航律师团”、建设跨境支付“货币桥”降低资金冻结风险等。

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秩序重构中实现“危中寻机”。

0 阅读:158

無極

简介:分享最新的国际资讯和科技趋势,让你了解科技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