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滴滴如何带着“中国制造”出海?

正解局 2025-04-15 14:24:15

全球贸易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外贸企业迎来挑战。

外需短期下滑,不少外贸企业将面临库存积压、产能闲置的巨大压力。

如何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3日,已有京东、盒马、永辉超市、华润万家、物美等近20家企业表示,将发挥各自优势助力外贸企业拓宽渠道。

激活国内大循环,出口转内销,是应对当下挑战的务实举措。

但是,还要看到,外贸依然是不能放弃的市场。

在扩宽内销渠道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帮助外贸企业打开更大的海外市场。

全球最大出行平台,滴滴出手了。

最近,滴滴宣布投入20亿元稳就业促消费,并特意提到了助力制造业“走出去”。

滴滴公告

具体来看:

一是稳就业,滴滴追加投入10亿元,补贴司机。

截至2024年底,滴滴平台注册司机数量达3100万人,同比增长8%,且司机日均收入维持在280-350元区间。

滴滴公司发布的《2025滴滴数字出行女性生态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有超105万女性通过滴滴平台获得收入。

当前外贸局势下,部分外贸企业可能在短时间内缩减招聘或裁员。

滴滴以其门槛低、就业灵活的优势,将成为外贸从业者的临时避风港。

滴滴追加投入,通过补贴、奖励或培训支持,帮助新司机快速适应平台规则,短期内获得稳定收入来源,缓解因原产业收缩带来的压力。

作为就业“蓄水池”、“稳定器”,滴滴平台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二是促消费,滴滴追加投入10亿元,补贴乘客。

出行消费,除了能直接创造收入外,还能拉动餐饮、购物、娱乐等二次消费。

通俗地说,消费者花1元钱出行后,可能带来2-3元的其他消费,这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

2024年全年,滴滴平台上,中国出行总订单量达123.92亿单,较2023年增长14.6%。

滴滴平台上的2024年中国出行数据

根据以往的补贴数据,每1元补贴大概能带来0.1-0.5次出行。

综合来看,滴滴追加10亿元补贴,预计带来2-3亿人次出行增量。

乘数效应下,对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不容小觑。

三是拓市场,助力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滴滴计划于2030年前在墨西哥市场引入10万辆国产电动车;同时依托滴滴巴西旗下“99出行”,协同建设1万个国产公共充电桩,助力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向全球。

这是正解局最关注的,也是滴滴与其他互联网平台的不同之处。

巴西风光

拆解滴滴在助力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关键作用,需要先回答两个问题:

其一,滴滴的国际业务发展的怎么样了?

滴滴出行2024年全年财报显示,滴滴海外市场收入达680亿元,较2023年增长108%,占整体营收的34%。

在墨西哥、巴西、南非、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滴滴正在迎来爆发式增长。

国际业务的快速增长,既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也成为赋能中国制造的基础。

其二,滴滴在海外能为中国制造带来什么?

滴滴出行靠网约车服务起家,今天的业务,已不再局限于网约车。

早在2017年,滴滴开始涉足新能源造车业务,并于2020年与比亚迪合作推出了网约车D1。

网约车D1

公开报道显示,在新能源造车项目上,滴滴累计投入30多亿人民币。

虽然没有推出自己的产品,但通过将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的资产和研发能力出售给了小鹏汽车,获得了可观的资本增值收益。

即便如此,滴滴依然没有放弃参与造车。

滴滴与广汽埃安合资的首款自动驾驶车型Robotaxi正在进行道路测试,预计今年落地。

Robotaxi正在进行道路测试

透过造车可以看出,滴滴早已超越单一出行服务范畴,仅旗下的“小桔车服”公司,就涵盖了小桔有车、小桔加油、小桔养车以及分时租赁等多元化的业务板块。

顺着这个思路看,作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滴滴拥有海量的用车需求,可以在海外租赁或采购中国新能源汽车。

事实上,早在2018年,滴滴进入墨西哥市场后,就采购了700多辆新能源车,主要是比亚迪品牌。

2023年,滴滴旗下的巴西出行服务平台99宣布与比亚迪达成合作,300辆比亚迪D1纯电动车将通过租赁方式提供给99平台司机。

比亚迪D1纯电动车通过租赁方式提供给99平台司机

滴滴计划在2030年前,在墨西哥引入10万辆国产电动车。

这不仅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开辟了进入墨西哥市场的新通道,还为中国汽车品牌提供了应用展示的大平台。

滴滴在海外运营庞大的网约车车队,由此催生了保养维修、备件更换和充电等需求。

“车服一体”(车辆销售+租赁+充电服务)模式下,中国充电站、充电桩等产业链企业,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借助滴滴这艘大船,中国制造正加速出海。

滴滴能够助力中国制造,源于平台的生态特性。

滴滴以出行服务为核心,通过技术驱动构建了一个跨行业、跨场景的开放生态。

打造覆盖“车辆生产-运营服务-基建配套”的出海生态链,滴滴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新思路。

这也在启示我们,中国企业不应该再单打独斗,而是要抱团出海。

这一模式的可行性,早已被日本跨国企业证明。

早在1987年,美国就注意到日本企业的经营特点。

当时《芝加哥论坛报》在新闻报道中指出,丰田在美国肯塔基州乔治城投资建设新工厂,融资由三井银行完成,建造工厂的建筑公司是日本的大林谷美株式会社,供应商多是丰田在日本财团中的成员。

美国人惊讶地发现,丰田正在将国内的企业财团系统转移到美国,来巩固已然强大的市场地位。

丰田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工厂

抱团出海的好处,不言而喻。

既能够将原本分散的采购需求集中为规模化订单,降低成本,又能够通过风险分摊机制与安全冗余设计,将原本由单个企业承担的系统性风险转化为联合体的可管控风险。

当前,美国滥施关税霸权,中国企业正面临全球价值链重构压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抱团,不仅能对冲关税冲击,更能在全球市场格局中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吧!

0 阅读:4

正解局

简介: 解读产业,发现价值。产业/城市/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