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常的冬日清晨,东方绿舟训练基地里格外安静。
男排训练馆的电子屏上,一组跳动的倒计时数字显得刺眼——距离粤港澳全运会还有不到两年。
这块屏幕,像一根无声的鞭子,时刻提醒着队员们时间紧迫。
真正有看点的,是训练场上的声音:教练一遍遍的指导声、球员对练时击球的回响、偶尔传来的小声抱怨。
对于这些年轻的运动员来说,这趟备战,不只是为比赛,更多是为自己的一次跃升。
冠军荣誉背后的难题:放下过去,重新出发走进训练馆,一面墙的奖旗和荣誉证书总令人驻足。
那是上海排球队几十年来的辉煌记录。
然而今天的年轻队员们,似乎已经麻木于这些光环。
“成绩再好,有用吗?还不是得从头来过。”主攻手丁浩成的回答平淡,却格外有力。
和丁浩成对话,你能感受到一股年轻人特有的不服气。
他说,训练馆的荣誉墙是一种激励,但更是一种压力。“我们不想只是被人记住前辈有多优秀,我们想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每一次挥汗如雨的训练,每一次技术改进,都像在往自己头上加筹码。
放下过去,不是为了割裂历史,而是为了让下一次的成绩更实在。
抓细节、炼心态:教练如何打造一支稳健队伍主教练李佳鲁并不是一个特别严厉的教练,但他对细节的要求极其苛刻。
“扣球的时候要喊出来!脚下要动起来!”这种指导声几乎每个球员都听得耳朵起茧了。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些要求太啰嗦、太琐碎,但李教练却有自己的看法:“技术其实是我们基本盘,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配合都不能省。”
不过,李佳鲁的重点其实更多在“如何教”。
“如果我自己不冷静,队员们就更慌了。”李教练常常和教练组讨论,不只是技战术上的问题,还包括和队员沟通的方式。
他说,平常多点鼓励、多点共情,比在比赛时的嘶吼更管用。
排球毕竟是团队运动,只有团队在心态上真正稳住了,才能稳住球。
赛场外的成长课:在失败中学会调整自己丁浩成的自我要求很高。
作为主攻手,他知道关键时刻全队都在看他。
但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三大球比赛中失利后,他几乎陷入了自我怀疑。
“那几天特别难受,觉得自己是不是根本不够资格站在场上。”他说。
在最初的低谷期,教练组并没有给他过多的战术训话,而是通过聊天、分享自己的比赛故事来缓解他的压力。
“李导有一次跟我们讲他年轻时比赛失误的事。
听完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犯错,而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过程。
在这样的引导下,他开始明白,比赛的失利其实并不等于永久的失败。
教练们的种种细心经营,也在无形中让整个队伍从处理失败的角度更成熟了。
对于上海排球队这群年轻人来说,每场比赛都是磨砺,也是一次心理上的调适。
从技术到信念:备战全运会的全新开始每个冬训期都像一次“重启”。
不像平常的联赛或短期集训,冬训时间长,可以容纳更多的调整和尝试。
在这段时间里,队员们除了提升体能和技术,也在不断强化一种全新的比赛信念。
“我们其实最怕的,不是技术缺陷,而是精神上放弃。”这是李教练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今年的目标很明确,不单纯追求成绩的突破,更要打出气势。
全队上下都心知肚明,粤港澳全运会是年轻一代的“大考”。
这个窗口期,正是他们冲破瓶颈的最好机会。
倒计时的屏幕还在不断减少天数,但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训练馆里挥洒汗水的队员和耐心指导的教练,却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焦躁。
在他们看来,全运会不仅仅是为了争一个名次,更是为了让上海排球重新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抬头看看电子屏,再看看教练走过训练馆时不经意带起的汗味和热气。
这支年轻的队伍,正用最真诚也最踏实的方式,争取更好的自己。
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