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五行观念,是怎么来的?

生活信息分享 2019-10-05 17:31:14

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源头之一,就是五行观念。据《尚书·周书·洪范》记载,周武王战胜商纣王之后,将商朝的贤臣箕子带回镐京,向他咨询治理天下的道理。箕子对武王陈述了九条根本大法,第一条便是“五行“: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曰曲直,金日从革,土爱稼稽。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稿作甘。从现有文献来看,箕子这段话首次阐明了五行的内涵(水、火、木、金、土)、作用(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稿)和性质(咸、苦、酸、辛、甘)。

“五行“

他还追述了五行的来历及其重要性。据他说,古时候曾经发生大洪水,鲧采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扰乱了五行的本性,致使天地的秩序都被破坏,上帝因此非常愤怒,于是不把九条根本大法赐予人间,从而导致社会伦常败坏,鲧也因此遭受极刑。禹接续鲧治理洪水,顺从了五行的本性,所以地平天成,上帝便将九条根本大法赐给了人间,社会伦常也就井然有序了。箕子这段话不仅突出了五行在宇宙间的重要地位,而且表明五行观念早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的虞夏之际便已存在。

箕子的说法在文献中可以找到证明。《尚书·夏书·甘誓》记载禹的儿子启在征伐有扈氏时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意思是有扈氏对五行采取轻蔑态度,所以上帝要使其灭绝。虽然启并未说明五行的内涵,但从他把五行提到与天命续绝相关的高度来看,此所谓“五行”当是其父禹在治水平土的伟大实践中所认识到的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宇宙的根本要素。另外,《尚书·虞书·大禹谟》还记载禹曾向帝舜进言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此所谓“水、火、金、木、土、谷”,并称“六府”,而“六府”就包含了五行,这也证明在夏朝以前的五帝时代后期,大致就是箕子所追述的时代,五行观念就已经在酝酿和形成之中。

帝舜

如果进一步爬搜古籍,甚至还可将五行观念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时代,如《史记·历书》记载:“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这就将五行观念的发生确定在三皇之末与五帝之初了。当然,传说记载并不能尽信,但无论如何,五行观念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观念。五行观念与八卦观念相似,也是以几种典型实体的性质来概括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性质。也就是说,形态上纷繁复杂的事物,在木质上都不外是由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基本要素按不同比例的配置而构成,这当然也是一种宇宙生成论的思想模式。而将纷繁复杂的事物性质概括成五种基本要素,也就为从表现为“多”的现象界上升到归结为“一”的本体界架设了一道思想的桥梁。

“五行 ”

也与八卦观念相似,五行观念同样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这主要表现为对于五行生化、克制、反侮、互藏诸种关系的认识。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五行之间依次存在着生化、滋养、扶助、促进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者为“母“,故木为火之“母”,火为土之“母”,土为金之“母”,金为水之“母”,水为木之“母”。被生者为“子”,故火为木之“子”,土为火之“子”,金为土之“子”,水为金之“子”,木为水之“子”。五行之间这种比邻生化的关系称作“比相生”。“比相生”是一定不变的。

“五行 ”元素

也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五行之间每隔一行便存在着克制、约束、压抑、阻碍的关系,即: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克者为“主”,故术为土之“主”,火为金之“主”,土为水之“主”,金为木之“主”,水为火之“主”。被克者为“客”,故土为木之“客”,金为火之“客”,水为土之“客”,木为金之“客”,火为水之“客“。五行之间这种隔行克制的关系称作“间相克”。“间相克”却非一定不变的。如果“客“强“主”弱,则“客”可反侮“主”,如土强木弱,土可反侮木;金强火弱,金可反侮火,等等。

“五行 ”相生相克图

除了生化、克制、反侮关系,五行之间还存在着包容涵化、不可分割的互藏关系。从直观现象来看:草木燃烧生灰,是木中藏土;钻木生火,是木中藏火。热气升腾冷凝,是火中藏水。土气鼠氯蒸发、縫石相敲生火、火山爆发、岩浆喷薄,是土中藏火。金属撞击生火,是金中藏火。酒能燃烧,是水中藏火;积雪化沙,是水中藏土。如此等等表明,性质各异、生克乘侮的五行,同时又是彼此兼容、互藏互化的。而无论生化、克制还是互藏,都表明五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整体系统;反侮则表明这一系统不仅具有一般正常状态,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特殊反常状态。所有这些,将宇宙之中万事万物之间以及一事物内部诸方面之间的关系相当全面、深刻地揭示出来。

“五行 ”相生相克图

当然,五行观念的内涵并非从它形成之时起就如此丰富,不过,将五行作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并将性质各异的五行视为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系统的思想,则在《洪范》中便已显露端倪。此后,五行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新发展,出现了史伯的“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和实生物”说(《国语·郑语》),晏婴的“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的“相成相济”说(《左传·昭公二十年》),邹衍的“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的“五德终始”说(《文选·齐故安陆昭王碑》李善注引邹衍说)。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一书更是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以及五色、五味、五方、五季等相配合。所有这些,遂使五行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一个观察自然、社会、政治、历史乃至人本身的观念模式。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下次不见不散~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