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冰书和玩大冰梗,哪个更快乐?

娱乐硬糖 2023-12-01 22:15:46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大冰既是一种空间刻度,也是一种时间刻度。

前段时间毛不易在山东演出,有工作人员PO出休息室图片。空旷的房间摆满沙发,小红书网友锐评:“大冰来了都能坐下。”

如果没有一点“冰学”基础,很容易被整蒙。但你如果听过一个更早期的版本,就能秒懂。话说有一次大冰敲门想借宿,大爷隔着门问谁啊?大冰沉着道:“站在门外的是,野生作家、主持人、民谣歌手、酒吧掌柜、油画画师、皮匠银匠、手鼓艺人、黄金左脸、老背包客、法国骑士、禅宗弟子。”话还没说完,大爷就打断了大冰:“这么多人啊,住不下!”

新一轮的“冰学”,只是老梗的时尚翻新。在2022年大冰出版《保重》宣布封笔后(有辟谣只是“小蓝书”系列封笔),冰学才真正迎来了文艺复兴,多少有些可惜,细想却有其必然性。一个内容彻底停止生长了,才更方便简单化和符号化。等他不写了,人们才开始“爱”上他。

2023年,众多没有看过大冰作品的00后参与玩梗,成为“新冰蛋子”。而曾经深爱大冰的90后,晋升为“冰学博士”。这确实说明大冰及大冰现象还有着照映时代变迁的社会学意义:当2013年的文艺青年精神领袖被改造成2023年全网玩梗的“冰学”,人们为什么要和“当年的自己”过不去?十年前那颗自己发出的子弹,就算现在正中眉心,这“死相”是不是也忒荒诞了。

冰学复兴始末

冰学一直有,今年正翻红。比如大冰老师的右脸,几乎和月球背面一样难以被看见。直到今天,你在玩冰学的时候发了大冰老师全脸照片,还会有人像泄露天机般“劝删”。不过,真的没有人把大冰认成杨烁吗?

这一轮冰学兴盛于豆瓣、微博、小红书,主要将过去的矫情调侃改造为空间梗、自我介绍梗、文学套作梗。小红书的空间梗用以吐槽大冰身份多,具体场景可以配图发笔记:“一直觉得家里挤得慌,今天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书架上摆了《小孩》《我不》《你坏》这三本书。

自我介绍梗则是模仿大冰书籍的扉页,硬糖君深感这是小红书打卡率最高的冰学项目。刚开始它只是入侵一些IP,头像P上《三体》里的叶文洁,介绍栏:理想主义者、精神东北人、某地下组织荣誉统帅、儿童营养学专家。

还有晚奶版,介绍栏:香港人、豆瓣过气网红、艺术缪斯、央美才女、张自忠后人、奚梦瑶敌蜜。其含金量在于融合冰学、晚学、完颜学为一体,汇汉语、楼兰语为一炉。三学合一,令人拍案叫绝。老师们口中的“举一反三”,说的就是这种同学吧。

豆瓣、微博则以文学套作梗形式最多变,目前已经看到《安塞腰鼓》《填满房间》《呼啸山庄》《百年孤独》。肯定是硬糖君课外阅读量不够,觉得教材的名篇改造成冰学后读起来最过瘾。试看“安塞腰鼓版”:

大冰一出现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身份的残影,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酒吧掌柜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手鼓艺人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民谣歌手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摄影大师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法国骑士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在黄金左脸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变化哇——大冰!

“百年孤独版”最令人拍案叫绝,力证了马尔克斯对大冰遥远的致敬,也结下了大冰和诺贝尔文学奖的不解之缘。“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大冰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从冰学构成人员来看,00后以新冰蛋子为主,没有读过大冰的书、现在也不准备补上大冰的书、纯粹只想玩梗。冰学学士、硕士读过大冰的书,但是没有追过线下签售会;冰学博士实为大冰真爱粉,不仅读过所有书籍更亲自被大冰老师喊了“乖,摸摸头”,属于被活佛开过光的大弟子。冰学博士玩的梗大多深沉,叫人看不出是爱是黑。

总之,这一轮“冰学”复兴,和大冰本人基本没什么关系。它既不是因为大冰的最新言行而爆发,其使用文本也不出自大冰本人——相较于“45度角仰望天空”的郭敬明、有“海藻般长发”的安妮宝贝,我们很少能看到大冰的作品梗。可以说,“冰学”和大冰的关系,比“晚学”和晚晚的关系还要弱得多。

大冰的文学天分

大冰是有文学性的,至少他有商业写作的天分。把朋友圈的伤春悲秋文体坚持写上十年,本身就是一种传奇。

在大冰成长为野生作家之前,硬糖君最喜欢看他在山东卫视主持的节目《阳光快车道》。他和刘敏的主持风格阳光热情,硬糖君小时候还幻想过被大冰采访,然后展示一段酣畅淋漓的才艺。有一期帮一家人找孩子,因为那家人太信任大冰,导致大冰台上几度哽咽说不出话,这也让我觉得他是个好人。

谁知道20年后,大冰成了互联网笑话,刘敏成了《宁安如梦》里的太后。今年3月,大冰和刘敏直播连线,两人一起喊出“阳光快车道,欢迎你来到”时,硬糖君顿时被回忆席卷,觉得冰学一点也不好玩了。

初登文坛,大冰就在《一席》做了惊为天人的演讲:走滇藏线、青藏线、川藏线断了三根手指一根手腕的经历,宛如贝爷探险。元素包括艳遇、流浪、民谣、旅游,擦遍文艺青年的G点。该视频一个月内获200万点击,当时普遍反应都是这小子活得真TM潇洒。而大冰趁火打劫,2013年写了《他们最幸福》,一周销售破10万册。畅销书这碗饭,轻松吃上。

在大冰的文学宇宙里,他可以随时闪现在地球的任何角落流浪,时间地点都无比具体。2013年8月1日的那场酒、2014年老兵所在消防队在“云南省民间消防大比武中拔得头筹等”。

在这个过程中,则要随时随地施展“男性魅力”。如“因为小鸡鸡卡在石头缝里,才没滚进金沙江。”哥,你的JJ韧度堪比尼龙绳啊!

几乎大冰书里的每一个女孩都会对他念念不忘,而大冰选择性地对她们念念不忘。“我路过了许多的城市和村庄,吃过许多漂亮女孩子煮的面,每一个姑娘都比你胸大、比你腿长,可没有一个能煮出你那样的面来,又烫又香的西红柿鸡蛋面,烫得人眼泪噼里啪啦往碗里掉。”

必须承认,大冰的笔下出现过一些真实要素。大冰详尽描写了曾经努力奋斗但处处碰壁的大鹏:为了节目效果硬着头皮将脑袋一次次地扎进水里的狼狈模样、拖着皮箱在演播室来回穿梭、总是双手接盒饭、差点被铁架子砸中的苍白的脸。对比如今终于在电影圈站稳脚跟的大鹏,颇令人感慨。

但大冰笔下更多的,是立不住的理想型人物。放在知乎,要加一个“含虚构元素”。《乖,摸摸头》里的杂草敏,辞掉南方幼师的工作去山东直播,又漂到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在华语电台当主持人。《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里的毛毛三次流浪,刚毕业就把学校分配的铁饭碗扔了。

十年前,这种潇洒走一回很有市场。十年后,不把考公考编的年轻人气昏过去。而这,也正是大冰作为时间刻度的意义。那个向往诗和远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文艺理想时代早已远去,今天的年轻人依旧热衷编造“xx版花束般的恋爱”,但只用于玩梗、嘲笑,再没有更多闲情顾影自怜。

今天玩梗的人更清醒、更高明、更有文学素养吗?其实当年向往文艺青年的人、现在嘲笑文艺青年的人,都是社会的大多数,你我皆俗人,不过随时代浪潮浮沉。倒是大冰,好歹卖了很多书,赚了很多钱。

青年鸡汤文学回望

大冰之妙,不在文字,在于文字之外的演技。每到新书发售时节,他就发出和编辑battle的微信聊天记录,永远把书的价格打压在39.6,不能让读者吃亏。金句“我是小县城普通人家长大的孩子,我知道买不起书的滋味。”

一番据理力争塑造了两个清晰的形象:一个是唯利是图的出版社,一个是大仁大义的大冰,39.6也因此成为著名冰梗。现在直播间里主播和商家battle,看到大冰都要叫一声老师。

在关于冰学的媒体报道下,我们可以看到玩梗之外的更多读者感想。他们当年真的在某个瞬间被大冰的书感动过,只不过时过境迁才发现那是鸡精兑水。也有人至今觉得大冰书很不错,这就很难分清是真情实感还是冰学博士了。

鸡汤文学有两种,一种是教你如何成功,另一种是告诉你不用成功也可以幸福。大冰是后者,他用越战老兵、流浪歌手、背包客、各色文艺姑娘,编织出慷慨豪迈浪迹天涯的故事。共同特点是物质贫穷但精神充实,忠于自我又离经叛道。

被大冰的流浪故事感动,或许只是青年读者当年在有限认知里眺望世界的窗口。而当他们发现,大冰的小屋王老吉要卖40一罐,就当头棒喝了。(搜到樊振东在大冰小屋的图片,难道也是枚新冰蛋子?)

被苑子豪、苑子文《愿我的世界总有你二分之一》里高考故事感动的学生们,估计也像这对兄弟一样做过12本错题集,只不过在考上大学后发现山的那边还是山,人生不是在高考后就“轻松了”。

被张嘉佳的故事感动,则是情窦初开时需要共鸣和指引。被全城打双闪感动得痛哭流涕的他们,现在多半难堪回首。不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的“燕子梗”如今也名满江湖了,岳云鹏追车也成为舔狗名场面。

真正令人难以面对的,不是读过大冰、刘同、张嘉佳、苑子豪、苑子文、张皓宸(更早一波人是郭敬明、饶雪漫、笛安、安妮宝贝),而是我没法和十年前的自己共情了。十几岁的年纪,精力旺盛情感充沛,要命地敏感,表达欲也是人生巅峰。后面可能是激素衰退了,可能是经历丰富了,可能是大环境太累太卷了,才会嘲笑过去是矫揉造作。

读过大冰的90后和没读过大冰的00后一起玩大冰梗,意味着不光是成年人,所有人都在嘲笑曾经的矫揉造作,包括正青春的人。没有人永远需要大冰,但总有人正需要吗?不一定。时代的躁动已经远去,大冰则留在那里,成为一个浅薄的、动情的青春期注脚。

1 阅读:16

娱乐硬糖

简介:有温度的泛娱乐产业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