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轮夫人郑继斯,生前照顾宋与前妻之女,临终遗言希望宋娶妹妹

墨染流年呐 2024-11-26 17:23:02

宋时轮夫人郑继斯,生前照顾宋与前妻之女,临终遗言希望宋娶妹妹

1967年的一个深秋,北京城内某医院的病房里,郑继斯握着丈夫宋时轮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出了她最后的心愿:"你要替我照顾好我妹妹..."。这位开国上将的贤内助,用她51年的人生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姐妹情谊。作为宋时轮的第二任妻子,她不仅以无私的爱照顾着丈夫的前妻所生之女,更在生命最后时刻,将自己最珍视的妹妹托付给丈夫。这个临终遗愿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深情与考量?为何郑继斯会做出如此令人震撼的选择?这个看似简单的托付,又为何最终演变成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姻缘?

一、革命伉俪的相识

宋时轮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5年春,年仅18岁的宋时轮经人介绍与当地邹姓女子完婚。这桩婚姻虽按传统礼制完成,却难以维系两人的情感纽带。当时的宋时轮已经萌生从军报国之志,婚后不久便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

在黄埔军校期间,宋时轮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不仅在战术训练中表现出色,更在校内组织进步学生开展读书会活动。1926年,他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四一五"事变爆发后,宋时轮因参与地下党工作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在广州第一监狱。

一年的牢狱生活让宋时轮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但他的革命意志却愈发坚定。出狱后,他为不连累原配妻子,主动提出离婚。这段维系仅两年的婚姻留下了女儿宋兰英,由邹氏抚养。

1930年代初,宋时轮加入了红六军团,开启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他先后参与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斗,在长征途中担任红二十军参谋长,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而此时的郑继斯,正在广东汕尾经历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出生于商贾之家的她,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在岭南医学院学习医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年轻的郑继斯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地下党组织的指引下,成为一名联络站的医务工作者。

1937年,怀揣着革命理想的郑继斯来到延安。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她不仅为当地妇女儿童提供医疗服务,还积极参与妇女解放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缘下,她与来延安开会的宋时轮相识。

两人的初次见面发生在延安中央医院。当时郑继斯正在为伤员换药,宋时轮因公务来院视察。这位身材瘦小却干练的女医生,以其专业的医术和热情的工作态度,给宋时轮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郑继斯也被这位性格直爽、军人作风的指挥员所吸引。

随后的几个月里,两人因工作多有交集。郑继斯常常参与军区医院的工作,而宋时轮则时常带领部队前来慰问。在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工作接触中,两颗心渐渐靠近。1941年初,在组织的见证下,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宋时轮将一支缴获的手枪作为定情信物送给郑继斯,这支枪不仅象征着革命战士的担当,更寄托了他们共同守卫革命事业的决心。

二、患难与共的革命岁月

1941年至1949年间,延安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宋时轮与郑继斯的新婚房是一间窑洞,家具只有一张木板床和几把粗糙的凳子。郑继斯将医院发的工资全部用于改善生活,在窑洞外开辟了一小片菜地,种植萝卜、白菜等耐寒蔬菜,以补充日常所需的营养。

1944年春,郑继斯怀孕后仍坚持在医院工作。当时延安物资匮乏,她每天只能以粗粮充饥。即便如此,她依然坚持为伤病员诊治。同年冬天,女儿宋崇实出生,因营养不良患上了软骨病。得知这一情况后,朱德总司令特意从自己的配给中调拨了一些牛奶,帮助宋崇实渡过了难关。

在照顾自己女儿的同时,郑继斯对宋时轮前妻所生的女儿宋兰英同样关爱有加。1943年,12岁的宋兰英被接到延安。郑继斯不仅为其准备了单独的床铺,还亲自教她读书写字。每逢宋时轮外出执行任务,郑继斯都会带着两个女儿一起生活,从不偏心。

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宋时轮奉命带领部队转移。郑继斯一边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一边还要组织医院的转移工作。在长达数月的转移过程中,她将仅有的一床棉被让给了孩子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的军装。夜间行军时,她常常背着体弱的宋崇实,牵着宋兰英的手,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

到达新的根据地后,郑继斯立即投入到战地医院的工作中。她带领医护人员改进手术方法,创造性地使用艾灸治疗伤员,大大提高了伤员的存活率。1948年春,一次紧急手术中,她连续工作36小时未合眼,成功挽救了一名重伤战士的生命。

宋时轮经常在前线指挥作战,每次归来都会看到郑继斯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她不仅照料好了两个女儿的生活起居,还将宋时轮的军装和装备保养得一丝不苟。在极其有限的物资条件下,她总能变着法子让全家人吃上热乎饭菜。

1949年初,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组织决定让宋时轮率部进驻北京。郑继斯立即着手整理行装,将两个女儿的学习用品和换洗衣物分类打包。在搬家途中,她仍坚持每天给女儿们补课,确保她们的学业不受影响。

这段艰苦岁月中,郑继斯不仅是一位称职的革命伴侣,更是两个女儿的慈母。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家庭的团结与坚韧,为新中国的建立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用自己的双手织就了一个温暖的革命之家。

三、家国情怀的传承

建国初期,宋时轮被任命为重要军区司令员,家中条件逐渐改善。面对优越的生活环境,郑继斯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1950年春节,组织给高级干部分发了特供物资,郑继斯将大部分物资送到了军区医院,只留下少量日用品。

在子女教育方面,郑继斯制定了严格的规矩。每天清晨,两个女儿必须准时起床,叠好被褥,打扫卫生。她要求女儿们穿补丁衣服上学,从不让她们享受特殊待遇。1952年,宋崇实因父亲的身份在学校受到额外关照,郑继斯立即向学校提出异议,坚持让女儿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

1953年,宋兰英考入北京医学院。郑继斯亲自为她准备了一个旧皮箱,装满了自己缝制的布鞋和补好的衣服。临行前,她给宋兰英算了一笔账:每月的生活费要细分到伙食、学习用品等各项支出,不准超支,更不准向同学炫耀家庭背景。

对于家风建设,郑继斯有着独特的见解。她在家中设立了一个"节约储蓄箱",要求全家人将节省下来的钱投入其中,年底统一捐给困难群众。每逢亲友来访,她都会亲自下厨,煮些家常便饭,从不铺张浪费。即便是宋时轮的战友来访,也只以清茶款待。

1956年,一位老战友送来一幅名贵字画作为宋时轮的生日礼物。郑继斯婉言谢绝了这份贵重礼品,并建议将其捐给军区文化馆。她经常对子女说,革命家庭更要带头遵守纪律,不能因为职务高了就忘记了优良传统。

在培养革命后代方面,郑继斯尤为用心。她每周都组织女儿们学习革命历史,讲述延安时期的故事。1958年,宋崇实参加工作后,郑继斯要求她从基层做起,不得仗着父亲的影响谋求特殊待遇。当宋崇实被分配到偏远山区支教时,她不仅没有说情,反而鼓励女儿扎根基层。

郑继斯还特别重视对革命传统的传承。她将自己在延安时期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笔记本整理成册,经常拿出来给孩子们讲解那段艰苦岁月。每逢重大节日,她都会带着全家人去看望老战友,让下一代真切感受革命情谊。

1960年代初,一些高干子女出现了骄奢之风,郑继斯立即在家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她要求子女每周汇报思想,并带头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在她的影响下,宋家的子女始终保持着朴实低调的作风,成为了军区干部子女中的典范。这种严格的家教方式,为革命家庭树立了新风尚,也为下一代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病榻上的深情托付

1966年秋,郑继斯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多年的操劳和积劳成疾使她患上了严重的肝病。即便身患重病,她仍坚持处理家务,直到再也无法起身。入院后,医院为她安排了特护病房,但她坚决要求住进普通病房,与其他患者一同就医。

在住院期间,郑继斯仍然关心着家庭的方方面面。她让人取来纸笔,详细记录了家中的财物清单,包括每件衣物的存放位置,以及家中积蓄的具体数目。她特别交代,要将自己的工资本、党费本等重要档案单独存放,以便日后查验。

1967年初,郑继斯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她向医院提出了一个特殊请求:希望能见一见妹妹郑继云。郑继云比郑继斯小十岁,早年也在延安工作过,一直未婚。姐妹相见时,郑继斯坚持要自己坐起来,仔细询问了妹妹的近况和工作情况。

这次会面后,郑继斯开始着手整理个人遗物。她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延安纪念品分别标注好赠予对象,其中包括一件宋时轮在战争年代送给她的军装。她特意将这件军装整理得很干净,并在衣领处缝上了一个小补丁。

1967年深秋的一天,郑继斯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弥留之际,她用微弱的声音向宋时轮托付了三件事:第一,要将她的全部积蓄捐给国家;第二,要善待两个女儿,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家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希望宋时轮能照顾好她的妹妹郑继云。

郑继斯说完这些话后,又叮嘱宋崇实和宋兰英要孝敬父亲,关心姑姑。她特别叮嘱宋兰英要像照顾她一样照顾郑继云,因为郑继云从小就疼爱这个外甥女。

临终前的最后时刻,郑继斯要求护士帮她整理仪容。她说自己一生都是一名革命军人的妻子,即便离开也要保持军人的风范。整理完毕后,她握着宋时轮的手,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郑继斯去世后,人们在她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个精心保管的布包,里面装着一沓用报纸包好的钱。经过清点,这些都是她多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工资,按照她的遗愿,这笔钱全部上交给了组织。此外,在她的日记本最后一页,写着一段话:"一生随军,无怨无悔。唯愿继云得良缘,家业长青。"这短短的几行字,道出了一个革命女性临终前最深切的牵挂。

五、赓续永恒的家风传承

郑继斯去世后,宋时轮严格遵照亡妻遗愿,继续维护着这个革命家庭的优良传统。1968年春,他将郑继斯的遗物整理成册,制作了一个专门的档案柜,存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每逢重要节日,他都会带着两个女儿一起整理这些遗物,重温郑继斯生前的点点滴滴。

对于郑继云的照顾,宋时轮也始终放在心上。1969年,他主动为郑继云申请调动工作,使其能在军区医院工作。每逢佳节,他都邀请郑继云来家中团聚,视如亲妹。在他的关照下,郑继云于1970年与一位老军医喜结良缘,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

宋崇实和宋兰英谨记母亲教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宋兰英继承了母亲的医者仁心,在医院工作期间,经常主动申请到边远地区出诊。1972年,她随医疗队前往西藏,在高原地区坚持工作了整整三年,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医务人员。

宋崇实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始终坚持在基层教书育人。1975年,上级曾想调她到省城工作,她婉言谢绝了这个机会,选择继续在山区支教。她经常向学生们讲述母亲的故事,将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1978年,宋时轮退休后,将郑继斯的部分遗物捐赠给了军事博物馆。其中包括她在延安时期使用的医疗器械、笔记本和那件补过的军装。这些珍贵的物品,成为了革命历史陈列中的重要展品,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

为了传承郑继斯的革命精神,宋家开始整理家书和日记。1980年,在宋时轮的主持下,两个女儿将母亲留下的书信、日记和工作笔记进行了系统整理。这些资料不仅记录了一个革命家庭的成长历程,更展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风貌。

1985年,适逢郑继斯逝世十八周年,宋家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庭会议。会上,宋时轮将郑继斯生前用过的针线包转赠给了孙辈们,勉励他们继承奶奶艰苦朴素的作风。针线包里还保存着郑继斯缝补过的布条,见证着那个艰苦年代里的点滴温情。

1990年代初,宋家的第三代已经长大成人。在家人的影响下,他们都继承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宋崇实的女儿成为了一名军医,宋兰英的儿子则在基层从事教育工作。每年清明节,全家人都会整整齐齐地来到郑继斯的墓前,向这位革命先辈报告家庭的新变化。

时光流逝,但郑继斯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在宋家代代相传。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革命家庭的责任与担当,树立了一个永恒的精神丰碑。这种宝贵的精神遗产,已经成为宋家最珍贵的传家宝,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