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耗费国民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军事防御重地马当要塞在日军没有付出太多代价的情况下轻易丢失。武汉会战开局就遭遇如此打击,作为武汉会战指挥的陈诚前去面见蒋介石请罪和请示下一步军事作战计划安排。陈诚本以为马当要塞的失守必将惹来蒋介石的一顿责骂,没想到见到蒋介石后却没有有对陈诚太多苛责,反而对着陈诚愤怒的说到:“他们不讲道义!”
德国和中国的渊源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睁眼看世界,从洋务运动到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也在逐步发展,其中最代表性的就是军工行业。从江南制造总局到湖北的军工厂,洋务运动的两大重要人物李鸿章和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然这也是因为二人操练新军必须要有制造新式武器的能力,否则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但是由于中国晚清开始战争不断,频发的战事不仅对武器的数量需求大,为了打赢仗,对于武器的质量也有了与时俱进的要求。从李鸿章时代开始就开始不断增强向国外采购武器装备,组建北洋海军的船只都是从国外买来的,虽然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从国外买的装备还是有用的。
所以当时中国的局势越混乱西方国家越开心,毕竟这可是一个庞大的军火市场。当年李鸿章还在的时候就曾前往西方考察,他当时就对德国印象颇为深刻驻足颇久,甚至还跟当时德国的标志性人物俾斯麦有过深入的交流。在这种传统下,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对于德国的军工产品都是情有独钟的,毕竟在他们心中德国制造是绝对信得过的。
到了蒋介石这里,他也对德国的军工产品格外青睐,当年在组建中央教导总队这样一支模范部队的时候采用的就是清一色的德国军械。
对于德国,尤其是三十年代时期的德国来说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扩充军备准备再一次的世界大战。这一项工作当然是极为耗费资源的,中国方面大量采购军火装备送来了钱,而且他们还从国民政府手中获得大量的稀有金属资源,这样的合作看起来是天作之合,因此德国方面也向中国派遣了一些机械师和顾问配合工作,中德之间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蜜月期。
乱作一团的关系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德国与中国的关系近是因为在当时的实力条件下中国可以为德国带来利益,但是当有一个国家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益的时候,那么中国就要遭受被抛弃的命运,而这个给德国带来新的利益的国家就是日本。
看起来日本和德国是不相关的国家,但是他们两个又是极度相似的,有着巨大重合的利益。日本是一个崇尚武士道的国家,这也导致后来泛滥的军国主义为祸不浅,这种思潮和德国的侵略思想异曲同工,也可谓是一丘之貉。
不仅如此,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中国这个对手还有个利益竞争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苏联。在张学良还没有带领东北军退出东北之前,苏联就跟张学良甚至是张作霖打过不少交道,苏联方面同样对东三省垂涎不已。苏联的欲望可就让旁边日本这只野兽感受到了危机,在张学良的苏联方面的中东路事件结束不久,日本方面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据了东三省,也开始了和苏联方面更加直接的利益对峙。
德国所忌惮的也是苏联,后来的历史中也是苏联在欧洲战场将其拖住。正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既然日本可以在远东牵扯苏联的精力那就是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了,而且日本在太平洋地区还能牵扯美国的力量,避免其海军力量伸到大西洋,这对德国的欧洲扩张简直就是天赐良缘。
于是在这样的种种条件的作用下,德国在1938年终止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这对中国来说,艰难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弱国无外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蒋介石政府对于日本问题都寄希望于国联的解决,但是从过去到现在都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是国联还是联合国的力量是极为有限的,尤其是涉及到国家主权利益问题上,如果不自己去用力量争取,最终的结果只会是竹篮打水。
其实对于日军侵华战争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军队怎么打而不是外国人怎么帮,没从来都没有平白无故的爱,别人帮你基本上是为了从你手中获得其他的利益,一不小心就会发生驱虎迎狼的惨剧。
我们从后来的历史发展趋势上来看的话,如果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没有三年解放战争,我们大概率真的会沦落到送走日本人迎来美国人的历史局面,这也能看出三年解放战争多么英明和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