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被退学,两次背叛婚姻,80岁读剑桥博士,我们都误会金庸了

夜半人物说 2025-04-13 09:42:45

1999年2月28日晚,99岁的冰心在北京过世,很多人文写文章惦念。

这些祭文中,有一位老者很特别。他是以一位“侠之大者”,塑造了奇幻的武侠世界,写过无数荡气回肠的人物。

如今他用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诗歌形式,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无题诗,纪念冰心。

“六十年前,我是诵读冰心阿姨那本毛边书的小读者。今天,小读者成了老读者,心中仍缓缓流过你书上的那些句子……”

没错,他就是查良镛,被几代华人唤作“金庸”的武侠小说作家。

他与倪匡、黄霑和蔡澜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才华横溢,做记者和作家,却连大学也没毕业。

他与古龙、梁羽生和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他的武侠之路却是给人家当“枪手”才开始的。

金庸活到了94岁,追随着自己儿时的偶像冰心,一辈子执着豁达。

他写武侠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重要的是,江湖里不仅仅是好勇斗狠,武林秘籍纵横奇幻,更多的还是那些硬汉男儿充满了爱和温暖。

金庸又何尝不是为了大爱,做人的狭义,执着了一辈子?

儿时求学:书海浸润的文学启蒙

金庸出生于浙江海宁的查氏家族,家族世代书香,祖父查文清为光绪年间进士,藏书之丰冠绝浙西。

家中“澹远堂”藏书楼堆满雕版古籍,金庸幼时常与堂兄弟在雕版间捉迷藏,无意间记诵诗文,文学种子悄然萌芽。

父亲查枢卿虽为“大地主”,却热衷新文学,家中藏有鲁迅、巴金等作品;堂兄查良铿更因购书耗尽饭资,遭父亲斥责。

金庸自述“终日与书为伴”,小学时已通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甚至挑战文言版《荒江女侠》,虽半懂半猜,却沉醉于武侠世界的快意恩仇。

家族中,表兄徐志摩对其影响深远。金庸12岁时代父吊唁徐志摩,目睹其文学遗产,后在《书剑恩仇录》中塑造陈家洛时,隐约可见徐志摩的儒雅气质。

除了徐志摩,他还有另一个远亲蒋百里,也就是钱学森岳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是查良庸的姑妈。

当年蒋百里不理会乡下原配妻子,执意娶日本女人为妻,很多人都发文抨击此事。几十年后,金庸也专门评论过姑父蒋百里这件事。

“都是父亲攀交情、母亲讨媳妇,而不是丈夫讨妻子,所以这是不足以为百里病的。”

这就是金庸的正直与豪爽,乱世之下的勇者,都有选择爱情,事业和自己人生的权利。

金庸就是这样选择与同时期文人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大学梦碎与人生转折:从开除少年到报业巨头

金庸求学之路坎坷。高中时因撰文讽刺训育主任被开除,一度面临生存危机,幸得校长张印通帮助转入衢州中学。

1944年,他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却因抗议校内特务横行遭退学。

他记得自己当时成绩优异考入了浙大,因为没钱被拒之门外。他找了校长竺可桢,至今还记得竺可桢对他说的话。

大学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唯一出路,更大的大学就是浙大门外的世界。竺可桢认可金庸的才华,也相信他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金庸一下子豁然开朗,开始了新的人生逐梦。他辗转进入杭州《东南日报》任记者,凭借英语能力编译国际新闻。

1947年,他以笔试第一名考入上海《大公报》,从此与新闻业结缘。1948年,他随《大公报》迁至香港,开启“身无半文走香江”的漂泊生涯。

1959年,金庸创办《明报》,初期仅三人团队,他白天写社评,深夜赶稿武侠小说,甚至抵押妻子朱玫的首饰维持运营。

1962年“逃港潮”中,《明报》因揭露港英政府遣返难民的暴行声名鹊起,却遭左翼势力威胁,报馆被投掷炸弹,金庸一度性命堪忧。

他坚持“中立立场”,以社评针砭时弊,以武侠凝聚读者,终将《明报》打造成兼具深度与流量的媒体标杆。

武侠小说成为《明报》的生存支柱。《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作品连载时,香港“家家说书剑,户户论金庸”。

小说中的家国情怀与人性挣扎,暗合他对时局的观察。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呐喊,正是金庸在乱世中对理想人格的投射。

三段爱情:江湖儿女的多面柔情

金庸一生三段婚姻,情感世界如小说般跌宕。

原配妻子杜冶芬杭州人,长得漂亮,大户人家闺女。他们相识于1947年,当时金庸还在《东南日报》工作。

结婚不久,妻子一起来到香港。当时查良镛月薪200元,杜小姐从小娇生惯养,过不惯苦日子,又不通粤语,生活备感苦闷。最后,两人分道扬镳。

第二任妻子朱玫,是记者出身,漂亮能干,陪丈夫白手起家,是《明报》早期唯一的女记者。

结婚,两人注定做不了“贫贱夫妻”,在金庸事业鼎盛时,因为丈夫出轨而决裂。

她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了后半生,1998年11月8日病故于香港湾仔律敦治医院。

据说最后替她拿死亡证的,既不是她的前夫,也不是她的儿女,而是医院的员工。

后来,金庸惭愧地说:“我对不起朱玫。”

金庸长子自杀,媒体说是因为父亲与朱玫离婚,迎娶了小娇妻。

林乐怡认识金庸时才16岁,比金庸小了29岁。他们相识多年,破除阻力,终成姻缘。林乐怡照顾金庸的生活起居,相伴一生。

其笔下主角如杨过、张无忌皆为情所困,而金庸本人则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平衡,他曾坦言:“大侠的专情,或许是我未能实现的寄托。”

爱国精神:跨越海峡的文化桥梁

金庸始终以“爱国爱港”为内核。

1980年代,他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主张“一国两制”平稳过渡。先后受邓小平、蒋经国接见,成为沟通两岸的特殊纽带。

他在社评中呼吁民主自由,小说里书写民族大义,如《天龙八部》中萧峰以身止战的悲剧,折射出他对和平的深切向往。

2005年,81岁的金庸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赴剑桥攻读历史学硕士、博士。

他自嘲“大学没毕业”,却以“查先生”身份与青年学子同堂听课,论文考证唐代皇位继承制度,严谨如学术新人。

此举不仅是个人求知欲的延续,更传递“终身学习”的价值观,与其笔下周伯通“武痴”形象异曲同工。

金庸的传奇源于多重身份的交织:他是报人,以笔为剑捍卫真相;他是小说家,虚构江湖映射现实。

他是政治家,在历史洪流中务实斡旋。他的人生观强调“独立精神”与“社会责任”,价值观则融合儒家侠义与现代民主理念。

人们敬他,因他既是造梦者,又是践梦者——以文字启蒙思想,以行动诠释担当。

结束语:超越武侠的文化遗产

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全球发行超3亿册,被译作33种语言,但其影响力远超文学范畴。

他塑造的“侠文化”成为华人精神图腾,《明报》的独立精神为新闻界立下标杆。正如学者杨照所言:“金庸让武侠从类型升华为时代镜像。”

而他晚年求学的姿态,更激励无数人相信:生命的辽阔,永无边界。

​​​​​

0 阅读:4

夜半人物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