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必读国学经典

大道知行 2025-02-17 12:54:57

“如果想选一部必读的国学经典来读,应该选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要读孔子、苏轼等圣贤大家的经典作品。却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读不懂、理解偏差”的问题,为什么?

因为大多数人跳过了一部作为传统文化根源与主轴的经典——《周易》。

或许很多人对《周易》的印象是一部占卜之书。殊不知作为“大道之源”和“群经之首”,无数圣贤和先哲的思想都受它启发。换句话说,《周易》是能帮助你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哲理的核心原典。

比如“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孔圣人,对《易经》就偏爱有加。他时常翻阅研读,以致于连穿竹简的牛皮带都断了好几次。甚至悔恨没有早一点读使自己免于大的过错:“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之后,他又专门写了《十翼》,对《易经》的思想进行了哲学的转化。

苏轼一生研究易学,把《易经》称为“洗心经”。《周易》中物极必反、数穷则变等观念,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文学观念,比如影响甚广的文道关系论、穷而后工说,都深受《周易》启发。这部书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成为了开一代风气的大家。

可以说,读懂《周易》,就如同掌握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所说:“当你读熟了《周易》就会发现,汉唐宋出现的哲理,实际上很多都是围绕着这部核心经典来讲。如果你读透它,再读其他典籍就很省力,如果你没搞清楚《周易》,就只能反反复复查书,这会影响对后面的一些经典的阅读。”

所以对想弄懂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周易》是不能错过的书。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它更是一部必读之书。因为《周易》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书本身,更在于后世对它的运用。

无论什么领域的人,都能在《周易》中读到大智慧。

比如药圣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唐朝宰相虞世南也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中的道理,对任何人都适用?因为《周易》中的哲理,隐藏着中国古人对于万事万物变化之道的深刻体察。

这种洞察和对人性的启发,甚至是很有颠覆性和前瞻性的。

比如里面写“见群龙无首,吉”。意思是劝解人不要去做群龙的首领,只要不做就是大吉。这句话看起来跟现代人追求升职加薪的观点背道而驰。

但若对照历史上发生的事去看,就能发现这种有悖常识的内容隐藏着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三国时,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却说:“孙权这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 为什么当皇帝的好事都送上门了,曹操却避之不及?

看看另一个人的下场就知道了。东汉末年,袁绍之弟袁术得到传国玉玺后称帝。结果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各路诸侯纷纷向他宣战,不但吕布趁虚而入,而且曹操亲征讨伐。在内忧外患之下,袁术无力回天,最终吐血而亡。

可见,不是在什么情景之下,比别人厉害的人都适合当首领。但不读《周易》谁又能想到,历史的血泪教训其实在书中早有预示。由此来看,《周易》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未来之书”,写满了应对人生处境的开阔思路。

更难得的是,《周易》还是一部修身立德之书。

里面不但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勉励,更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告诫。无论翻到哪里,一字一句都塑造着我们的思想与品德。

读懂《周易》,不但意味着同时拥有了智慧与修养,而且掌握了将困顿化为人生转变的契机。

所以,无论处在哪种人生阶段的人,都有必要读一读《周易》。

◎本文转载自“三联生活周刊”,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