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陆的高铁没有靠背”这句话,一度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地传播。当然每一个了解中国高铁的人,都会感到这句话十分地可笑。
不可置否,在曾经的一段时间内,与德、日、法的高铁技术相比,中国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局面。
但如今在国际上,中国高铁已占据领先地位,取得了多项技术层面的重大突破,成为了“中国名片”之一。

因此作为高铁内部结构中一个最为基础的“靠背”,怎么可能是不存在的呢?有些人夸大其词的言论,真的是令人贻笑大方。
当然,也会有人从专业的角度来解读中国高铁。
曾经有一位德国专家就有针对各国高铁进行了评价,其中日本高铁获取到的评价是“还行”,法国高铁则是得到了“优秀”的评价,都是言简意赅。
轮到中国高铁时,这位专家却用到了4个字,你知道是什吗?

虽然现在提到高铁的时候,称赞中国高铁的声音越来越多,但在中国高铁冒头之前,世界上所认可的高铁技术领先的国家,主要是日本、法国、德国等。
其中,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建成高速铁路系统的国家。1964年10月份,建成之后最高运营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200km的东海道新干线,在被日本展示到了全世界面前。

此后,日本高铁迅速发展,东北新干线、北海道新干线等若干条高速铁路纷纷建成。
而凭借着多年来积累到的丰富运营经验,以及行驶速度快、车辆系统配置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出色表现,日本高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还是蛮高的。
特别是日本还让新干线出现在不少本土的影视剧当中,凭借国际文化影响力,将其打造成为了日本的一个名片。

那么,为何德国专家对日本高铁的评价是“还行”呢?主要是进入到21世纪之后,日本高铁的发展速度缓慢了起来,处于一种求稳的状态。
在速度这方面,日本高铁通常是控制在每小时240km到320km,原因跟其国内多山的地形,以及过密的站间距等因素有关,使得车辆不太容易长时间保持最高的行驶速度。

与之相比,法国高铁则是从1970年开始修建的。经过了11年,第一条巴黎—里昂(东南线)的高速铁路于1981年正式投入运营。之后陆续建成了大西洋线、地中海线等高铁线路,技术愈发地成熟。
拥有约2700公里的高速铁路网的法国,在高铁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还在列车上配置了不少设施,如儿童游乐区、残疾人设施等,给民众提供了舒适、安全和环保的出行服务。

其中法国的TGV,属于是世界上公认最快的高速列车之一,平均运营时速达300公里以上,在部分线路上还能有350公里/小时的速度。
另外法国高铁还建成了多条支线及跨境线路用于国际交通运输,为国际经贸的发展做出了不错的贡献。
因此获得一个“优秀”的评价,对于法国高铁而言易如反掌。

提及中国高铁,不管是国内自家的媒体,还是外媒,均会出现两个字——速度。作为交通工具,高铁速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在相关产业制造与技术上的创新发展。
“中国速度”的头衔,与行驶时速达到了350公里的复兴号紧密相关。而预计在2025年投入使用的高铁列车CR450,则成功突破了每小时400公里的速度大关,未来很可能为中国高铁发展注入新动力。

可就是取得如此成绩的中国高铁,一开始却远远地落后于人。要技术缺技术、要人才缺人才,要材料缺材料,便是当初被摆在眼前的困境。
中国高铁的起点在1990年,与日本、法国相比晚了几十年。
之前国内对高速铁路并没有什么概念,但1978年让高铁概念在中国得到了一次较大范围内的普及,也为后来的中国高铁点燃了期盼中的火苗。

于是1990年《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出现了。
但因当时各方面的条件有限,再加上有“建造什么标准的高铁”、“何时动工建高铁”等问题需要考虑,所以一时半会儿陷入到了僵持之中。
到了1994年,中国在高铁技术上取得了初步成效,广深准高速铁路得以建成。
它的原身是广深铁路,经过改建后长为147千米,时速为200km/h。尽管技术方面还不算很成熟,但却为后续高速铁路的发展提高了技术与经验储备。

2003年10月12日,从1999年便开工建设,在研究、设计、施工这些方面,均为中国自己完成的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专正式开通运营,成为了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起点。
这条高铁全长有404公里,时速达到每小时200公里,搭配中国自主研制的“中华之星”电动车组,一度创造了“中国铁路第一速”的记录。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自然跟人才支撑脱离不了关系。中国高铁搭建了具备了具备专业化水准的研发平台,凝聚了一支技术精湛且具备奉献精神的人才队伍,其中不乏在技能、创新等层面表现出色的能工巧匠。
2003年到2010年这一阶段内,中国高铁迎来了黄金时代。特别是“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大规模建设,使中国高速铁路网框架与标准的基石得到了奠定。

2008年8月1日,中国大陆第一条高标准、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进入到了运营阶段,展现了世界一流高铁水平,也拉开了中国高铁快速发展的序幕。
并且随着核心技术、产业制造,以及运维服务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中国高铁在国际上也逐渐赢得了声誉,成为了国家对外的一张“名片”。
特别是2017年6月,经长期研制而成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线上顺利地进行了双向首发。
由于该列车组是在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尽显中国特色高铁标准,所以我国高铁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复兴号”列车拥有更为出色的“身材”,外形流畅度高,受到的阻力更低,可以在350公里时速下运行。而且列车内部的舒适度也是相当高的,在网络时代更是实现了WiFi网络全覆盖。
不仅如此,“复兴号”的出现,还使得“中国速度”自此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地关注。350公里的时速,令中国在高铁商业运营这方面,摇身变成了全球范围内速度最高的国家。

而中国高铁能够超过日本与法国,所采用的一套发展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套战略是在落后的时候从他国学习现今的高铁技术,再经过自行的吸收、消化,弄清楚其中的技术要点,之后按照“中国标准”进行创新。
因此德国专家用“后来居上”这4个字来形容中国高铁,还是相当形象的。
作为让交通运输更具现代化的标志,高铁也让大众生活进入到了更为崭新的一种方式当中。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方面所给出的相关信息显示,截至时间到2023年底,全国范围内的铁路营业里程已达到了15.9万公里,这里面有4.5万公里来自于高铁的运营。
这一数据显示了民众对于高铁这一交通运输工具的依赖,尤其是随着高铁与互联网的“双网融合”之后,不管是在出行,还是在旅游、购物等方面,高铁成为了很多人跨城消费的首要选择。

而一些新型职业也伴随高铁速度的提升出现了,比如“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等。
简单地来说,就是有人会趁着周末或节假日,乘坐高铁到别的地方,进行不影响主业之外的兼职。
从这其实也能看出来,高铁建成运营之后,对于沿线城市的好处可不少,能够增加商务往来的密切度,加快对沿线经济发展以及提高各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帮助力度。

以2021年的徐闻菠萝为例,就通过打造“菠萝的海 香飘四海”高铁冠名列车,打开了从产地到市场的营销平台。使得原本在最南端的产品,能够在西北地区也取得良好的采购反馈。
可以预见在未来,会有更多诸如徐闻菠萝这一类的高铁经济现象发生。让高铁这个原本在神州大地上驰骋的交通工具成为综合性服务平台,见证新时代生活与经济形式的发展。

中国高铁的崛起,一路以来伴随了不少艰辛时刻,但也因此在技术、速度等层面上得到了全球范围内不少专业人士的认可,并非一些不实言论所能抹黑的。
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高铁在国际合作中也发挥了出色的价值。相信后续会有更多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能亲身体验到中国高铁赋予出行的巨大便利。
结语未来,中国高铁会继续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创新”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研发动能,带动高铁服务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特色上的发展进程,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住优势。
参考资料:
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2023-09-17 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 国家卓越工程师:从祖国需要出发 为民造福——2024-01-22·央视网
我国高铁世界排名第几?为什么有人认为排名第二?不是首位吗?——2023-04-05 杜家科技
德国人评价各国高铁:法国速度快,日本先进,中国4个字形容——2020-04-27世界景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