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933期。1955年全军授衔,有10位功勋卓著的将领获得了大将军衔。但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后期最高职务级别却不尽相同:达到国家级副职的只有5个人,另外5人却没有这么高的级别。为什么同为开国大将,后来的职级却有差距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5位副国级的大将之中,粟司令本身就排在十位大将的榜首。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功几乎无人能及,甚至超过了大部分的元帅。1980年,粟总被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为副国级的领导干部,是实至名归的。只能说这个时间略微有些晚,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粟司令的军政生涯有一些坎坷,因故蛰伏了一段时间,到晚年才成为副国级的领导人。
黄克诚大将在十位大将中排名第三,他早早地就出任副国级干部了,上世纪50年代他曾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职务级别是国家级副职。
而在大将里面排名第五的谭政,是政工将军的代表,他参加过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地位很高,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按组织制度属于副国级的领导人。
曾出任海军司令长达30年的萧劲光大将,在1979年出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比粟司令成为副国级干部的时间还要略早一些。另外一位副国级大将是“罗长子”罗瑞卿。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成为副国级干部。上述5人是10位大将当中官至副国级的代表,另外5人则没有这么高的级别,我们接着往下看。
徐海东在大将中排名第二,资历和威望超出了多数同级别将领。但是他身体状况太差,多年的伤病导致他建国后难以从事过多实际工作,多半时间是在休养治疗。组织不便安排给他太高的实权职务,所以徐海东的职级一直没有提上去,始终没能成为副国级干部。
军事素养比肩粟司令的大将陈赓,情况比较特殊。他因为突发心肌梗塞,在1961年便早逝了,按照他的才能和资历,原本成为副国级干部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因为早逝的原因,陈赓职务最高时只是副总参谋长。
张云逸大将,是是十位大将里面资格最老的,甚至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在军界可谓人人敬重。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年龄非常大,是1892年出生的,比其他大将都要年长不少。考虑到他的实际年龄和健康情况,建国后也没有出任特别高的职务。但他的个人待遇却要超过其他大将,是组织给予他的特别照顾。
最后两人是王树声和许光达。他俩没有能够成为副国级干部,并不很出人意料。因为在十位大将里面,1952年定级时这两人都只是正兵团级的干部,和很多上将是齐平的,比其他8位大将要低一些。他俩排在大将的最后两位,后来也没有能够获得副国级的职务。另外这两位将军去世时间较早,客观上也导致职务没有升上去,后来很多上将级别的人物也成为了副国级,他俩却无缘这样的职务。
所以总体来看,十位大将里面只有五个是副国级,比较长寿或从事政工领域工作较多的将领,在职级方面可能会占有一些优势。如果单纯以军内职务来论的话,只有中央军委副主席属于副国级,所以在政工领域有所建树的将领,更容易在政界获得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