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加快对接重庆成都,新“西三角”呼之欲出?

杨弘来看趣事 2024-11-02 14:44:45

10月31日,成都与遵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现代产业、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深化交流合作。而在8月30日,重庆市相关部门,已与遵义市签订包括交通、医疗等十个方面的合作协议。期间重庆市委副书记李明清还表示,希望携手加强重大战略规划协同联动,共同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近期,遵义与重庆、成都频发互动,一个重要的背景是,贵州以遵义为“桥头堡”, 全力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并支持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

有媒体甚至开始讨论,双城经济圈会不会扩容。鉴于长三角经历了多轮扩容,双城经济圈未来通过增加一个区域,提升其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力,也未尝不可。在新“西三角”打造过程中,川渝与遵义接壤的綦江、万盛、南川和江津,泸州等地,必然会坐享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发展红利,迎来腾飞。

十多年前,有学者提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支撑点构建的“西三角”经济区,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曾轰动一时。2009年重庆官方还在呼吁推动这个概念落地。然而,事与愿违,成渝镐西三角,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近年来已少人在提及了。

那么,重庆、成都、遵义组建的新“西三角”,命运如何,是否会复蹈前辙?我们的看法比较乐观。

首先,文化趋同为贵州尤其是遵义对接川渝,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如果视三地的一体化为一个合并组建新公司的过程,那么在此过程中整合“企业文化”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川渝原本属于一个省,地理相近、人文相亲,这不必多说。事实上,遵义在历史上也长期隶属于四川,直到1728年才被清政府划入贵州, 与川渝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因川盐入黔而兴盛的黔北四大名镇就是其中的见证之一。

相比之下,陕西约2/3版土为西北黄河流域,讲中原官话,跟川渝风土人情文化差异很大,这是导致成渝镐“西三角”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遵义与川渝有比较深的经济合作基础。遵义市桐梓县借力重庆工业,引进集成电路、电子材料和新型元器件电子通信设备等项目落地。同时近年来还在推进“桐煤入渝”、“桐电入渝”、“桐气入渝”。道真县每年带动重庆等地近200万人次游客避暑游玩,并建有道真重庆产业园。

2019年重庆与贵州联合出台的《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遵义是其中重要主角之一。

此外,遵义市还与四川宜宾、泸州等地,联合打造赤水河旅游经济带和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推进白酒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更直观的数据是,2018年以来,川渝两地在遵投资新建招商引资项目占比超过遵义市引进总项目数的三分之一。

考虑到,遵义是成渝地区南下至大湾区和东盟地区的重要节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又进一步强化两地的交通互联互通和经济往来。

反观,陕西可能受制于秦岭的阻隔,与川渝地区的经济往来、人员交流,远不如成渝遵之间那么密切。从陕西对于重庆主导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不太热衷,便知一二。

其三,有国家政策背书。与成渝镐西三角因缺乏国家政策依据,只停留在口头上不同,不论是成渝遵“西三角”,还是贵州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都有国家政策背书。从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提出,“深化与黔中城市群合作,带动黔北地区发展。”,到国发2号文,“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交通、能源、大数据、文化和旅游等领域合作。”

估计有人会说,遵义GDP不到5000亿元,与另外两极重庆、成都,差距太大了,无法担当起另一个支点的重任。还是万亿级的西安,更符合这一角色定位。

殊不知,当年陕西面对诱人的西三角无动于衷,就是担心最弱一极的西安,沦为“配角”。是的,对于“十三朝古都”西安来说,若不能做西部老大,坐稳西北头把交椅也未尝不可。相反,遵义经济规模虽小,却没有这种历史包袱,多次明确自己服务对象是渝川黔。

1 阅读:354

杨弘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