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飞毛腿杨大眼:勇比关羽张飞,却鲜少有人知

素戈儿 2024-10-17 17:11:12

甘肃陇南历史上有一位被《魏书》记载评价为“关张弗之过也”的武将——北魏的陇南氐族将军“杨大眼”。

杨大眼是南北朝时北魏的一位陇南籍氐族将军,因跑的极快被冠以“飞人将军”名号。

由史料知他是陇南南北朝前后的古国——仇池国王公的后裔。

他生活的年代,距三国时代约二百多年,不算久远,按照此种说法,他该和三国时的名将关羽、张飞等一样在历史上威名赫赫,然而他却似乎默默无闻。

杨大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地位据《魏书·杨大眼传》载:“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

原文所载的“跳走如飞”“……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等是一些学者提出杨大眼是“飞人”的主要依据。

从史料看,杨大眼确实擅长奔跑,而且奇快。杨大眼善奔与其家庭背景密切相关。

后仇池国武将出生入死式打拼的家族背景给了他良好的体质遗传;艰苦的生活环境及状况让他饱受磨练,家族氛围及熏陶等综合因素造就了他异于常人的胆识和果敢,也造就了“飞人将军”。

后仇池投降北魏后,连杨大眼的父辈都成了北魏朝廷的一般臣子,且委人“篱下”,小心谨慎,听人调遣,就有了“起家奉朝请”之说,其实是北魏进一步瓦解仇池政权的一种手段,就更别提“侧出”的杨大眼了。

由晋延续至北魏并影响十分深远的“士族”社会制度,是典型的“豪门无寒士”状况,爵位可世袭给嫡出。

连宗亲都不“顾待”的杨大眼,根本就谈不上袭爵位过优绰生活,他甚至“颇有饥寒之切”。

为了改变命运和生活状况,杨大眼借北魏高祖“征材”之机,凭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本领,当众“出一技”,震惊四座。

受到鼓舞的杨大眼意气风发,肯定踏实奋进,很快被“迁为军主”。

由根本看不到人生希望的“下品人”跻身军官行列,终于有了“爵位”,其得意之情也不由溢于言表,“终不复与诸君齐列矣”就可以理解了。

杨大眼为将后,在接应南齐将领裴叔业归附北魏的寿春战役中,他“率众先入,以功封安成县开国子”,更进一步证明了杨大眼的勇猛善战和擅“奔”。

杨大眼从小生活艰辛,生活环境艰险,要在仇池山及周边不停地奔走使他自然得到了磨炼;同时他需要自己不断努力才能生存,可能还有一些为了自己的“仇池国”及家族的延续。

从小被逼进行的一些军事训练,再加家族体力遗传因素,又天生胆识过人,意志力也足够顽强等,才造就了“飞人”的本领。

从《魏书·杨大眼传》中提及的“高祖、世宗、统军、军主”浅究杨大眼的生活时代和他的最初爵位。

杨大眼的生活战斗主要在北魏高祖和世宗在位时的年代,他很多事都是以这两位皇帝在位时的年号为时间轴来记载的。

杨大眼官至军主,由杨大眼晋升看,军主地位低于统军,统军统领三千,军主统领人数应少于统军。

不过军主、统军在当时已经都属于爵位可袭,是有“正式编制的国家军官”了。

为何《魏书》记载“骁勇弗亚于关张”的杨大眼,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出名中国历史上有三大分裂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代和南北朝时期。

在前两个分裂时期,涌现了大量彪炳史册的贤臣名将。

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便是关羽、张飞了,他们以高超的武艺和战绩留下了不朽的伟业和传说,受万人敬仰且让人感慨不已。

事实上南北朝时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不比春秋战国、三国时弱,但给后人印象“弱”。

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这段史实本身就动荡、混乱,“城头变换大王旗”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写照。

此时朝代更迭交替太过频繁,很多文臣武将接二连三地倒戈,整体缺乏中国人推崇的“气节和道义”,为许多人所不齿,因此这段历史常被推崇“气节”的文士所“不齿且不语”。

这段时期给人印象混乱、纷乱,一般人不易理清,奢靡斗富现象倒使多数人印象极深。

这种庞乱杂芜除了文人雅士细究可能搞清外,大部分人会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回避这段历史的人、事,所以就更造成了南北朝历史的相对蒙尘、模糊和少语,很多人物也自然湣然其中。

另外,“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不深入平民百姓心中的历史肯定不是一段鲜活深刻的历史。

关羽、张飞的形象经过《三国演义》的演绎宣传,一般人也耳熟能详。

尤其是“忠义”思想,统治者和老百姓都需要,在经过明、清两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宣后,老百姓也乐于接受并推崇备至,说书艺人再“推手”一把,使“武圣关羽”乃至诸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熠熠生辉。

而南北朝的历史及人物就不是如此,像仇池国及杨大眼等,其实是被南北朝这段动荡、血腥甚至荒唐的历史所蒙尘,没被老百姓再加工、演绎,被“选择性略视”了。

杨大眼后期突然之间判若两人的原因杨大眼是一位能征善战,身先士卒,爱兵如子且统兵有方的将军。

“然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捶挞过度,军士颇憾焉”杨大眼和先前相比突然之间变得判若两人,为什么?主要和他一次征战失败被贬后其妻随之变节密切相关。

杨大眼的身后事也“颇憾”。

杨大眼在南梁兵犯樊雍、宛州、宿豫的战役中先胜后败,由将军被贬为营州一名小兵,被贬后其妻子随之变节,杨大眼满腔悲愤无处发泄,造成了他性格的改变。

但他被贬后不久因“旧勋”被重新启用,也足见其命运多舛。

由《魏书·杨大眼传》及《梁书·王茂传》佐证来看,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的天监5年,即506年,南梁曾大规模调兵遣将向北征讨。

北魏世宗元恪遣杨大眼等将先胜两地,但后来的宿豫之战,他所统辖的军队因怕被泛滥的淮水淹死,争桥奔退。

杨大眼深谙“兵败(退)如山倒”的道理,极力制止未奏效,右臂也为流矢所伤只能随兵败退,因此他被贬营州,后来因“世宗追其前勋”被重新启用。

杨大眼出身将门,肯定亲眼目睹过优越的贵族生活,但“侧出”的他,连“宗亲都不顾待他,颇有饥寒之切”,由此可见年幼的他在家族中地位有多低下。

也可理解其心底渴望被人关爱的情结有多深,他功成名就之后将这种情结寄托于妻子潘氏,然而妻子却在他事业的低谷时辜负深情,大眼心底的失望愤懑之情可想而知。

杨大眼初为将帅之后,其当时名气之大,他可能虽不及关羽水淹七军后的“威震华夏”,但也足以让敌军未战先怯。

其实他的这种名气深究不是威名。

他曾虎害,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又“常作我(荆)蛮形以射之”,还对士兵“喜怒无常,捶挞过度”,为什么他由一个“时人思其雄勇,喜其更用,台省闾巷,观者如市”的将军变成了“杨公恶人”?其实这都与他的妻子潘氏的变故有关。

当杨大眼“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此时杨大眼的妻子也情深义重,不惧危险,不辞辛劳,亲自到鏖战之地探望丈夫。

杨大眼年少时饱尝生活冷暖,甚至有理由怀疑他是否是失去母亲的孤儿,不然也不会把全部的心意托付给潘氏,但妻子却陷他于不义,杨大眼刚一失去地位潘氏就背叛了他。

杨大眼由英雄美人的志满意得变得内心愤怒难遏,被重新启用后“幽潘而杀之”以解心头之恨。

还有鞭笞过度士卒,“恐吓百姓”等,其实都是“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泄愤之举。

然而家庭变故的剧烈创伤没有改变杨大眼的军人气节,京城不爱待,请放外任的他在“荆州刺史”任上依然恪尽职守,直至在任二年后卒止,一直没有背叛他为之征战的北魏朝廷。

杨大眼身后事“颇憾”杨大眼在荆州去世后,他前妻潘氏所生的儿子甑生、领军、征南不但开棺抢夺其授印欲袭爵位,三子还泄愤借机射杀“告母失行”的大眼婿赵延宝,还欲“斩草除根”射杀继母元氏及襁褓中的婴儿,被人性未纶的长子制止后竟然“挟扶大眼尸骨”奔南投降了南梁。

三子亦骁勇过人,虽“气干咸有父风”,但气节做事却和父亲相差甚远,令人唏嘘。

杨大眼生卒年应该是(474-518年),20岁出道征战,约44岁左右壮年卒。

杨大眼有尊宠的家世背景,却因庶出受冻挨饿,无奈只能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迫于生计以“献技”参军出道争取荣华。

为将后他一直身先士卒,爱兵如子,屡立战功,虽目不识丁,口授军机却井井有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上位”赢得人生,骁勇善战,恪尽职守。

仕途受到挫折,家庭遭受妻子变节的重大打击也极恪守军人节操,“忠义”于自己为之征战一生的北魏,未曾展现出丝毫谋私心意,他虽属“粗人”,但他的精神和节守即使以现代甚至未来的道义标准来衡量,也具有深远意义,值得弘扬。

1 阅读:37

素戈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