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武先生:
三十年前,拜读先生在《晨报》及《国民公报》上的崇论宏议,现闻先生居所距此不远,甚思一晤,借聆教益。兹派车迎候,倘蒙拨冗枉驾,无任欢迎。敬颂大安!
毛泽东
一九四八年四月廿七日于陈南庄
这是毛主席致蓝公武的书信。
这位蓝公武,现在的人听得不多,其实,蓝公武也是一位革命先驱。他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曾先后参加了孙中山先生主导的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运动。蓝公武一生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历了近代中国曲折的历史以及其个人的坎坷,折服于毛主席的伟人风范,深深认识到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的真理,从而毅然进入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蓝公武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等。
在信中,毛主席用词非常谦卑,如“拜读”、“甚思一晤”、“借聆教益”、“派车迎候”、“拨冗枉驾”等用语,可见证伟人谦逊的态度和开阔的胸襟。
这封信,还有毛主席的亲笔手迹,我们来欣赏一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b81fcebcb323bd84d5e0779c4e5ddd.jpg)
信中的用词不仅是毛主席宽广胸怀和历史情谊的见证,更是伟人书法艺术的生动呈现,蕴含着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
观其整体布局,大气磅礴,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字与字之间,虽然较少牵连,但气脉贯通,有一种内在的韵律。每一个字的排列,都像是精心安排却又自然天成,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这种布局,既体现了毛主席作为伟人的宏观视野,又反映出他在书写时的胸有成竹。此信字迹笔画形态上,刚柔相济。其用笔果敢有力,线条豪迈奔放,尽显阳刚之气。如“武”、“教”、“拨”、“大”等字,主要笔画伸展舒畅,纵逸而灵动,展现出一种雄浑的力量感。同时,在一些转折处和笔画的细微之处,又不乏柔和之美,体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这种刚柔的结合,恰似毛主席的性格与领导风范,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灵活的处事方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a59f4a2a78ebfbbe4d3bdccaa82c053.jpg)
从书法风格来看,这封书信体现了毛主席书法的独特风貌。其字体奔放洒脱,不拘泥于传统的法度,却又暗合书法的内在规律。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毛主席以笔为剑,将自己的豪情壮志与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融入到每一个笔画之中,展示出伟人的风范。这封书信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毛主席珍贵的书法艺术手迹,更是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以及毛主席个人思想情感的重要资料。透过这些笔墨,我们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伟人的情感温度和待人诚恳的态度。毛主席致蓝公武的这封书信书法,是艺术与历史的完美融合,展现出伟人独特的书法魅力与精神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