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循吏——李宗羲

周生南山 2024-04-09 18:16:50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这样一个士大夫群体,他们始终维系着“士志于道”的价值观念,“奉职循理”、善待民众、不与民争利,成为清官廉吏的“淑人君子”,历史上称他们为“循吏”(好官)。

(1)循吏的含义是什么?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代《清史稿》和民国初期所承袭。从此“循吏”便成为中国正史列传的典型。

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郡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杂剧中又有了“清官”乃至民间的“青天大老爷”的称谓。

一般说来,不同时期循吏的含义是有所区别的,比如汉代的循吏需“奉职循理”、“师儒教化”。但中国历史上,人们大体上认为循吏的政绩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师儒教化、观采风谣、移风易俗、办学写誌,教育得到重视;(2)、清正廉洁、理讼息讼、道不拾遗,官吏清廉,德治仁爱,社会秩序良好;(3)、轻薄赋税、重农商,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

循吏是奉公守法、为民办事而在历史上留名的官吏,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好官。司马迁先作《循吏列传》,后世因之,代有循吏传。一个真正的好官,其受百姓敬仰的程度甚至使人羡慕。他是与“酷吏”、“俗吏”相对的。

(2)循吏——李宗羲

清朝咸丰元年至宣统三年(1851—1910)的六十年间,任两江总督的士大夫计有十余人。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重庆开州人李宗羲在曾国藩卸任之际接任此职。

在清代,总督是地方的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两三省的军民要政。两江总督驻南京,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例兼兵部尚书及右都御史衔。还兼任南洋大臣,管理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各口岸的通商、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务。

李宗羲,字雨亭,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其祖辈由湖南常德府龙阳县移民迁蜀,至夔州开县(2016年更名为开州区)定居。李宗羲五岁入学馆读书,十八岁参加县考,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享受县学公费供给。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参加省城乡试中举人。

道光二十六年,担任汉丰书院院长。次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十五名,分配到安徽以“知县即用”,担任安徽英山县知县,从此走上仕途。

李宗羲由从政到告老还乡,20多年时间里由一介书生,以一个小县的知县,成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经历了三个皇帝,又处在对外、对内战火不熄的年代,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他在忠君报国、执政为民思想的指引下,所做的一些好事,遗泽后代,载诸史册,至今叫人难以忘怀。

(3)李宗羲功业政绩

循吏李宗羲一生奉职守则,为国家、人民和乡梓建功立业。

在晚清内忧外患之际,他加强防务,兴修吴淞、江阴炮台,以图御敌;

主张开发台湾,设制造局,自练防海之师,为沿海各省声援,认为可以绝东西各国窥伺,此中国防海之要略;

太平军撤离江宁(南京)后,李宗羲任布政使,他创立“招垦法”,洪灾后,施行半工半赈法,救济受灾民众,使当地三十万以上的民众得以活命;

李宗羲在任两淮盐运使时,因运河失修,河运不畅,开凿了一条新的航道,解决了运盐上的困难,保护了两淮盐业;

在家乡病休之际,不畏强权,秉公持法,使东乡冤案平反昭雪,维护了公义;

关怀故乡,为乡梓庠序捐资倾力。

备战守土,加强防务、防止外夷入侵、

李在两江总督任上,面对外来挑衅,加强了长江下游的防务,建设吴淞、江阴要塞,从长江入海口上溯到南京,在沿江的险要处,修筑了六十多个炮台,购置军火,并添置了大炮;有的炮台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威力很大。他认为海防以吴淞为最要,江防以江阴为最先,因而重点建设了吴淞、江阴两处炮台,成为扼守大江咽喉的要塞。这些爱国护民设施,在抗日战争中还发挥出它应有的威力。而今两个要塞,已成为江南重镇。

秉公持法,不畏权势强暴、查实东乡血案

光绪四年,李在开县病休,被清廷派往查东乡(毗邻开县的宣汉县)袁廷蛟等一案。事情本是袁廷蛟等人向官绅(承包税收的人)算粮帐(因官绅浮收),知县孙定扬谎称民变,请兵镇压。提督李有恒杀了上千数的无辜人民,东乡人民不服,派袁廷蛟上北京告御状。

但四川先后两任总督文格、丁宝桢,袒护罪犯,企图掩盖实情。这两人在清廷中声威都很大,李宗羲坚持正义,为民代言,不惧现任大官的权势,据理力争,推翻了刑部的判定,使这一重大冤案得到平反昭雪,人民都称他是难得的“清官”。

李宗羲冒着极大风险,查实东乡血案、冤案这一段史实后来被拍成电影《巴山秀才》;川剧《巴山秀才》也成为了国内外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关怀故乡,兴办家乡教育、刘伯承元帅脱颖而出

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县大旱,他寄赠4000两银子给家乡救灾。他关心故乡子弟的教育,捐款2000两修培俊堂(开州区中学前身),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免费读书。他还创立“李氏义学”为李姓子弟设立奖学金。半个世纪后,培俊堂走出了赫赫有名的共和国一代军神刘伯承。

李宗羲凭着自己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业绩,由知县、知府、道员、盐运使、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总督,一步一步地擢升。在动辄得咎的清王朝,这确实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光绪10年闰五月初四(1884年),李宗羲在开县迎仙山老宅辞世,终年六十六岁。逝世前,犹口授向皇帝的遗摺,希望光绪皇帝注重“帝学”、“圣功”、“用人”、“理财”。噩耗传至京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表示哀悼,特宣旨内阁照总督例赐恤,并进行谕祭。复于光绪十一年十月降旨,将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国史馆立传,以彰显其功绩,流芳百世。(《清史稿》有“李宗羲列传”)

李宗羲由一介书生,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业精政勤,成为封疆大吏,国家栋梁,名留青史,被开县人民称为“李大人”。李宗羲逝世后,开县人还集资为他修建了“神道碑”(俗称“乌龟碑”,此碑在“文革”中被毁),以表达开州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

(本文参考、来源《士与中国文化》、《清史稿》、《历史新知网》,图片及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0 阅读:2

周生南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