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司马懿会选择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纸起城楼史书 2025-01-14 04:15:14

怪不得司马懿会选择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世人皆知诸葛亮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却不知当日城楼之上,除了诸葛亮抚琴之外,还有两个年仅十二三岁的书童在身后焚香扇扇。这两个看似普通的书童,却成了整个计谋中最关键的一环。

当年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到达西城城下,远远望见城门大开,街道上几个百姓在打扫,城楼上诸葛亮正悠然自得地抚琴,两个稚气未脱的书童安静地站在他身后。这般诡异的场景,让素来谨慎的司马懿陷入了沉思。

一般说来,在如此危急的时刻,年纪小的孩童最容易露出马脚,可这两个书童却神色从容,举止自然,丝毫不见慌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两个书童,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一、马谡失街亭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为了确保军队补给线的安全,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交给了马谡把守。这个决定,让许多蜀汉老将都感到不解。

要说这马谡,出身世家,自幼饱读诗书,被诸葛亮称赞为"言语便辩,凡事精锐"。但在军事实践上,却全无经验可言。诸葛亮将如此重要的关隘交给他,实在让人捏了一把汗。

街亭地势独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乃兵家必争之地。当时魏延就曾向诸葛亮进言:"马谡虽有才学,然未经战阵,恐难担此重任。"诸葛亮闻言只是笑而不语。

临行前,诸葛亮特意召见马谡,语重心长地告诫道:"街亭居高临下,四周皆山,此乃上天赐予的天然屏障。你切记,一定要在山上扎营,决不可贪图平地之便。"

马谡听后连连点头称是。谁知一到街亭,马谡就将诸葛亮的告诫抛到了九霄云外。他看到山下平地开阔,搭建营寨方便,便将大军安置在山下。

更令人费解的是,街亭四周水源充足,马谡却不令士兵在营寨周围储存水源。他认为山中必有活水,取用方便,何须大费周章?

这一系列决策,让魏延等将领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有将领提醒马谡说:"丞相曾言,立营必居高据险,今君为何反其道而行之?"马谡却不以为然,摆摆手道:"兵法变化无穷,岂可拘泥一格?"

不出所料,精于用兵的司马懿一到街亭,就看出了马谡的致命弱点。他下令魏军占据制高点,切断了蜀军的水源补给。

当时正值盛夏,酷暑难耐。蜀军被困山下,喝光了储备的水,只能眼睁睁看着清澈的溪水从山上流过,却无法取用。仅仅三天,蜀军就已经人困马乏,士气低落。

第四天拂晓,司马懿抓住战机,率军从高处发起猛攻。马谡这才惊觉大事不妙,但为时已晚。蜀军溃不成军,街亭一战,损失大半兵力。马谡见势不妙,丢下残兵,独自逃往汉中。

这一仗的失利,不仅断送了诸葛亮北伐的战略部署,更让西城门户洞开,使得蜀汉腹地直接暴露在魏军的兵锋之下。司马懿趁胜追击,直指西城,这才有了后来那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

二、诸葛亮的临危应对

街亭一失,西城危在旦夕。当时西城内仅有寥寥数百兵士,多数还是新招募的年轻人,连弓箭都未曾练熟。城中百姓更是惶恐不安,有的已经开始收拾细软,准备逃往山里避难。

诸葛亮接到消息时正在批阅军务,前线斥候快马加鞭送来军报:"魏军主力已抵达西城十里之外,预计明日午时便可兵临城下。"这时,又有探马来报:"城中粮草储备仅够支撑三日,守城器械更是所剩无几。"

情况万分危急,诸葛亮立即召集军师议事。众人纷纷献计:有人建议连夜撤离,有人提议派人突围求援,更有人主张死守到底。诸葛亮听完众人建议,却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应对方案。

他命令士兵将城门大开,又遣散了城中剩余的守军,只留下二十名身强力壮的青年,装扮成普通百姓打扫街道。更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还下令拆除了城墙上的守城器械,将所有旗帜尽数收起。

一位老将不解地问道:"丞相,城中兵力空虚,为何还要如此行事?"诸葛亮只是淡淡回答:"兵法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此乃生死存亡之际,唯有出其不意,方能化险为夷。"

随后,诸葛亮又挑选了两名十二岁的书童,叮嘱他们待会要如何行事。这两个书童是诸葛亮平日里最为器重的,不仅能歌善舞,更深谙军事韬略。

为了让这场"戏"更加逼真,诸葛亮命人在城楼上摆放了一张古琴,又备好了上等檀香。他对左右说道:"待会我在此抚琴,尔等各司其职,切记要神态自若,不可露出半点慌乱。"

城内布置妥当后,诸葛亮又派出斥候,暗中观察司马懿军队的动向。斥候回报说,魏军已分成三路,正向西城包抄而来,预计酉时便可抵达城下。

此时,阳光正好,微风拂面。诸葛亮穿着一身青衫,在城楼上悠然抚琴。两个书童一个执扇,一个焚香,神态自若。城中街道上,几个"百姓"正在慢条斯理地打扫。一切都显得那样平静,仿佛这里不是即将面临大战的前线,而是一座安详宁静的小城。

当魏军的先头部队出现在城外时,这幅诡异的画面顿时让他们惊疑不定。眼前的情形与他们预想中的混乱、惊慌截然不同。最让他们不解的是,那两个稚气未脱的书童,为何在如此危急时刻还能保持如此从容?

这一切,都成了司马懿判断局势的关键因素。而更令人玩味的是,这两个看似普通的书童,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三、两个关键书童的秘密

世人只知诸葛亮空城计上两个书童在焚香扇扇,却不知这两个看似普通的少年,实则是诸葛亮亲自挑选的得意门生。他们一个叫黄平,字晓风,一个叫徐安,字明月,都是建兴三年从成都学堂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

黄平出身将门,其父黄忠曾在夷陵之战中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七岁时,黄平便被送入成都学堂,既习文墨,也练武艺。诸葛亮每次到学堂考校,都对这个沉稳大气的孩子格外赏识。

徐安则是平民之子,因为过目不忘的本领,被诸葛亮的幕僚推荐入学。此子八岁便能背诵《孙子兵法》,九岁精通《六韬》《三略》,更难得的是对军事沙盘推演有着独特见解。

建兴五年夏,蜀军在汉中驻扎期间,一场特殊的试炼让这两个少年崭露头角。当时有细作混入军营,诸葛亮派他们扮作随从,在军营中游走。短短三日,两人便发现了端倪,成功揪出了潜伏的魏国奸细。

这一战功,让诸葛亮对他们另眼相看。不久后,诸葛亮便将二人调入府中,作为贴身书童。表面上是执掌文书,实则担负着诸葛亮的秘密任务,负责传递军中机密。

诸葛亮常说:"用兵之道,不在年高,而在智勇。"他亲自教导二人兵法韬略,甚至将自己多年行军布阵的心得倾囊相授。每逢军事议论,这两个少年也常在一旁聆听,渐渐熟习军务。

建兴六年初,黄平随军出征,曾在剑阁山道上发现魏军的埋伏。当时他只用三支箭,就帮助前军避开了魏军的伏击圈,救下三千将士。徐安则在汉中之战中,凭借过人的记忆力,绘制出一份详尽的地形图,为蜀军占据有利地形提供了关键情报。

正因如此,当诸葛亮在西城准备实施空城计时,才会选中这两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年担此重任。他们不仅要装作普通书童,还要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沉着冷静。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是个极其谨慎的统帅,必定会仔细观察城楼上的一举一动。而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最容易露出马脚的就是年幼之人。但黄平、徐安却因长期在军中历练,早已培养出非比寻常的临危不乱之态。

当日在城楼之上,黄平一手摇扇,动作从容不迫,节奏始终如一;徐安则专注焚香,手法娴熟,气定神闲。这份沉稳淡定的表现,反而让司马懿更加疑虑:寻常书童怎会有如此气度?城中定有蹊跷...

空城计得手之后,诸葛亮特意在军中表彰二人,说道:"兵法有云,小儿当大任,方显大智也。"从此,黄平、徐安的名字便在军中悄然流传,被称为"卧龙双童"...

四、司马懿的心理博弈

当司马懿率军抵达西城城下时,眼前的景象着实让这位久经沙场的统帅感到困惑。城门大开,城楼之上诸葛亮正悠然自得地抚琴,两个神态从容的书童在其身后伺候,街道上还有几个壮年男子在慢条斯理地打扫。

司马懿立即派出斥候,绕城观察。斥候很快回报:"城内寂静无声,看不到半点军事防御的痕迹。"这个消息不但没有让司马懿松口气,反而让他更加警觉。

"传令下去,全军停止前进,原地待命。"司马懿一面下令,一面仔细观察城楼上的动静。按理说,十五万大军压境,就算城内有重兵把守,也该紧张万分。可眼前这般悠闲自得的景象,反倒显得极不寻常。

这时,一阵清风拂过,城楼上传来了悠扬的琴声。琴声忽高忽低,时而如流水潺潺,时而似惊雷乍响。司马懿虽不通音律,但也听得出这首曲子弹得极为纯熟。更令他在意的是,两个书童的表现。

一个书童正在摇扇,动作轻缓有致;另一个在焚香,手法娴熟老到。虽说是在做最简单的事,但举手投足间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练达。这哪里像是慌乱中随意找来的仆从?倒像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训练的。

司马懿又命令军中斥候前去打探马谡败退后的具体情况。斥候回报说:"马谡兵败后,诸葛亮的大军主力并未见踪影,不知去向。"这个消息更加令司马懿疑虑重重。

随后,司马懿又派出一队轻骑,沿着西城外围仔细搜查。这支轻骑队不久便带回消息:"城外十里范围内,地形复杂,山林密布,极适合设伏。而且发现多处新鲜马蹄印和篝火余烬。"

为了进一步试探虚实,司马懿下令前军举起攻城的旗号,做出要强攻的姿态。然而城楼上的诸葛亮依旧不慌不忙地抚琴,连那两个书童也是神色如常,仿佛眼前不是十五万大军,而是春日里的一场行商队伍。

这时,司马懿想起了当年曹操与孙权对垒时的情形。当时孙权在南岸摆下夜宴,举止从容,曹操便断定其必有伏兵,当即下令撤军。而今日诸葛亮的表现,与当年孙权何其相似。

更令司马懿在意的是,自己与诸葛亮交手多次,深知此人用兵最忌莽撞。若城中当真无兵可守,诸葛亮不可能如此坦然示人。那两个年幼书童的异常镇定,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于是,司马懿最终决定按兵不动。他对左右说道:"宁可错过一百次战机,也不能中诸葛亮一次算计。"说罢,便下令大军缓缓后撤。而此时的西城内,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玄机...

五、空城计背后的历史真相

建兴六年的空城计之后,蜀魏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根据《蜀汉实录》记载,当时蜀国在西城一带的驻军不过五千,而魏军主力则有十五万之众。这般悬殊的实力差距,本该让西城在顷刻间陷落。

然而历史的走向总是出人意料。当年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丞相,依末将看来,司马懿此人为将谨慎,就算我军真无一兵一卒,他也不敢贸然进攻。"诸葛亮闻言,只是轻轻点头。

事实证明,魏延所言不虚。当时魏国朝堂上下对司马懿的评价颇为两极。一派认为他用兵太过谨慎,常错失战机;另一派则赞其老成持重,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建兴七年,魏国大将军曹真在朝会上曾问司马懿:"当日西城之计,为何不趁虚而入?"司马懿答道:"兵法贵在知己知彼,诸葛亮为人智计百出,若无十足把握,岂敢冒进。"

这番对话被魏国史官详细记录,后来流传至民间。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司马懿当日撤军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据《魏氏春秋》记载,那时魏国内部正值权力更迭之际,曹丕刚驾崩不久,曹叡初登大位。

在这种敏感时期,如果司马懿真的攻下西城,生擒或斩杀诸葛亮,这份军功足以让他名震天下。而历朝历代,但凡将帅权势太重,往往会引起君王猜忌。当年汉高祖斩白起,唐太宗废除李靖,不都是因为这个缘故?

更耐人寻味的是,诸葛亮似乎也深谙这一点。他在城楼上的表现,不动声色间却给了司马懿一个台阶下。双方各自保全,反而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这场空城计对后世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与大臣讨论军事时说:"用兵之道,不在于势多,而在于能识。司马懿虽有十五万大军,却因看不透虚实而不敢进取,可见兵法之妙,全在于知。"

直到宋代,军事家们仍在研究这场特殊的战役。《武经总要》中专门开列一章,探讨空城计中的虚实之道。书中提到:"诸葛亮空城一计,看似无兵可守,实则以无形之势压制有形之兵,此乃用兵至高境界。"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也提到:"临危制胜,贵在镇定。当年空城一计,城中诸人皆能做到泰然自若,方能迷惑敌军耳目,此乃兵法之根本。"

值得一提的是,那两个在城楼上的书童,后来都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将领。其中黄平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曾在街亭故地扎营,用同样的计谋退却了魏军的进攻。而徐安则在后期负责蜀汉的兵器改革,为军队研制了射程更远的连弩。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给费祎的信中写道:"用兵之道,有形者易备,无形者难防。当年空城一计,正是以无形胜有形之典范。"这番话,或许道出了这场千古奇谋的真正精髓。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