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糖尿病所困扰,而糖尿病的治疗大都是以西药为主。
远志曾被患者咨询过,“中药可以治疗糖尿病吗?”
当然可以,因为古人也会得糖尿病啊!
汉代的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众人皆知,
“我多长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诗中提及的“长卿病”,和后文的“肺枯渴太甚”相呼应,说的即是“消渴”。
那为何称之为“长卿病”呢?因为司马相如,字长卿,嗜酒如命,饮食不节,患有消渴。
又因为司马相如曾在四川临邛(今邛崃市)做过官,因此,后人也有将“消渴”称为“临邛渴”。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有消渴症的烦恼,“嗟子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
可见,糖尿病并非只对当代人不友好,对古人亦是如此。
然而,古人并无二甲双胍,更无胰岛素,那古人是如何来降糖的呢?
中医没有血糖这个概念,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早在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在方书中将消渴症分为上消、中消、下消。
然,有的人口渴至极,即便是一连喝了好多杯水,仍觉口渴,此外,老容易饿,吃点吧,好一些,可没过多久又饿了,可能有人说这就是中消,其实与其说是中消,更像是胃消之证。
而胃消之证,大都因过量的食用了肥甘醇浓之味,简单说,就是饮食缺乏节制,毫无忌口,最终而生内热,体内津液干涸,内水有缺,不得不求济于外水,所以有了口渴想喝水的感觉。
中医认为,肺主通调水道,然肺因胃火旺盛而失通调水道之功,喝下去的外水,难以上输于肺,自然只能向下走,喝得多也尿的多。
其实吧,胃火也好,口渴也罢,还是源自体内肾水亏虚,肾水充足,则可制火。
既知病机,治疗方法也呼之欲出了:当大补肾水而兼泻胃火,肾水生而胃火息。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个滋肾阴而降胃火,治疗消渴症之胃消的方子——闭关止渴汤,出自清代名医陈士铎的《辨证录》。
闭关止渴汤∶麦冬、玄参、熟地、石膏、青蒿。
麦冬味甘,性微寒,入胃经,善益胃生津,清热润燥,以养胃阴、生津液之功殊长,不论是热伤胃阴之口渴,抑或是热病津伤之肠燥便秘,都可以用一些麦冬来调理。
麦冬入肺经,具有养肺阴,清肺热,润肺燥而止咳之功效,既可治疗燥咳痰黏,又善治疗肺肾阴虚之劳嗽咳血。
除此之外,麦冬还入心经,有养心阴,除烦安神之效,阴虚有热所致的心烦失眠也好,邪扰心营,身热烦躁也罢,麦冬不失为治疗此类症状的一味良药。
《别录》:“主疗虚劳客热,口干燥渴。”
《本草拾遗》:“去心热,止烦热。”
《本草正义》:“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
麦冬玄参味甘苦咸,性寒,入肺、胃、肾经,功善滋阴降火,生津润燥,
配伍上地骨皮,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配伍上麦冬、五味子,可用于治疗内热消渴,
配伍上生地、麦冬,就是我们常说的增液汤,可用于治疗津伤便秘。
《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
《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玄参熟地为生地经酒炖或酒蒸后而得,味甘厚,性微温,色黑而质地柔润,
中医讲,肾五色主黑,由此,黑色的药材也更易入肾经,
熟地功善补血而滋阴,益精而填髓,为滋补肝肾阴血之要药,但凡是血虚、肾阴虚或是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各种证候,用点熟地准没错。
《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熟地石膏是一味大寒的药材,善清泻里热,主入肺、胃经,为清热泻火之首药,
不论是邪热在气分,抑或是邪热在血分,都在石膏的射程范围之内。
《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
石膏青蒿味苦性寒,入肝、胆、肾经,气味芳香,辛散苦泄,有退蒸除热之效,多用于阴虚内热,虚劳骨蒸,手足心热,古人常单味入药,若是配伍上知母、鳖甲等疗效更佳。
青蒿文末作一简单总结,全方重用麦冬养益肺胃之阴,而息胃中火热,为君;多用玄参、熟地以填肾水,肾水充足,则肾火难动,胃火亦自灭,为臣;少用石膏、青蒿而止胃火同为佐药。旨在大补肾水,水旺则肾火安于肾,胃火自灭,颇具围魏救赵之意。
然,此方多为寒凉之药,脾胃虚弱者还须慎用。
量呢?没量怎么整?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