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一名自称广东惠州德赛电池工厂员工的网友发布视频,控诉其于1月22日晚8点半至次日凌晨6点半连续工作10小时后,被组长以“工作时长不足10小时”为由判定为旷工,并扣罚三天工资。此外,该员工还揭露工厂存在“周日强制加班不打卡”“临时工加班无工资”等违规操作。
争议焦点在于:
工时计算矛盾:员工自称工作10小时,工厂却认定“不足10小时”,但未提供具体考勤证据;
扣薪合法性存疑:按《劳动法》,旷工仅可扣除当日工资,扣三天工资涉嫌违法;
加班制度违规:未打卡的周日加班和临时工无加班费,违反《劳动合同法》关于加班补偿的规定。
政府介入: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社会事务管理局表示已介入处理,但未透露细节。
企业回应:3月12日,德赛电池发布声明称“惠南厂区存在管理疏漏”,承诺整改并责成劳务公司补发不合理扣薪。公司重申劳工政策:每日工作不超8小时,每周不超40小时,禁止克扣薪资。
工会调停:惠州市工会证实事件已进入调停阶段,但具体进展未公开。
涉事企业德赛电池为A股上市公司,系苹果核心供应商(2023年苹果业务收入占比超50%)。但其近年因苹果业务收缩(2024年iPhone在华市场份额跌至14%)及储能转型亏损(2023年亏损1.7亿元),面临经营压力。分析指出:
成本转嫁风险:过度依赖单一客户导致议价能力弱,可能通过压榨人力成本维持利润;
管理漏洞频发:外包劳务公司监管不力,或为违规操作的“灰色地带”。
法律边界:
根据《劳动法》,旷工扣薪仅限于当日工资,企业无罚款权;
强制加班且不支付报酬涉嫌违反《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
舆论质疑:
网友抨击涉事组长“法盲”,并质疑工厂“不打卡”是为逃避监管;
事件被投诉至苹果公司及欧盟,或影响企业国际供应链合规评估。
德赛电池事件折射出制造业普遍问题:
劳务外包风险:通过外包公司雇佣临时工,规避直接用工责任;
加班文化泛滥:为赶订单强制超时劳动,却缺乏合规补偿;
转型压力传导:业绩下滑时,基层员工首当其冲成为“成本削减”对象。
此次事件不仅是个案,更是制造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缩影。德赛电池虽承诺整改,但其能否根治管理顽疾仍需观察。公众期待政府加强劳动监察,同时呼吁跨国供应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避免将成本压力转嫁给底层工人。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既需法律刚性,也需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觉醒。
又是第三方劳务外包工资,垃圾德赛电池,逃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