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我国的传统丧葬文化当中一直讲究入土为安,但因为土葬会带来比较多的问题,因此我国大力提倡火葬,以此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事实上火葬相对于土葬来说更加合理,一位专家表示如果见证过尸体下葬一个月的变化过程,就会认为土葬要比火葬更加可怕。
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依然保留着土葬的习俗,因为没有进行火葬,逝者的尸体会保存一段时间再入土。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尸体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在人死后的几分钟里其瞳孔会放大,血液也会慢慢凝固,并且受到重力的影响不断下沉。
数小时之后大量下沉的血液会堆积在人身体下侧的血管当中,一些血管会被压到变形,导致皮肤的表面出现暗紫色的斑痕,这就是所谓的尸斑。按照一般情况来说,大块的尸斑会在人死后六小时开始连接成片。大约在三小时之后人的神经系统会全部崩盘,体内的器官也不再受神经的控制。
如果逝者在生前进食过,这时候胃里残留的食物会不断排出体外,同时还会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腐臭味。身体组织也成为了细菌繁殖的温床,大量病菌开始在人的内脏繁殖。如果这时候我们不加以保护赤手去触碰皮肤的表面,则可能染上疾病。
如果是在炎热的季节,尸体腐烂的速度会更快,很快在头七还没有过的时候尸体就已经出现了严重腐烂的情况。这时候棺材里会传出一股难闻的气味,这些气味会从尸体的鼻孔、耳道等位置散发出来。
这些气体往往是有害的,曾经有一位入殓师在前往接收一个去世数天的独居老人的尸体时,在还没进屋子就闻到了一阵难闻的气味,他立即穿上了防护服和口罩,因为他清楚如果大量吸入这些气体,自己的身体可能会不适应。
尸体内部的一些氨基酸降解之后会形成尸胺,这些物质会形成尸臭,不但会造成人生理上的不适,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引起中毒。在死亡四十八小时候腐败气体会在人体内大量堆积,从胸腔扩桑到全身,这时候遗体会逐渐膨胀起来。如果压力差过大的就会形成可怕的“巨人观”,尸体的四肢会不断变大,整个身体膨胀成生前的好几倍。
在死后十天后人的尸体会从头到脚变成暗黑色,这时候就连最坚固的牙齿指甲都开始软化,身体的分解过程在不断加快。而死亡三十天过程里尸体会释放大量酶,含有最多酶的胃肠道会最先融化,大量血水会从口鼻处流出,引来无数食腐动物。
三十天之后身体组织已经被高度分解,原本的样貌此时已经完全溶解根本无法辨认。在经过一段时间尸体就会完全液化,变成半流动的黑色液体。一年之后就连棺木都被泥土所腐蚀,死者除了骨头之外已经不存在任何东西。十年之后就连骨头都已经腐化,成为了滋养植物生长的养分。
很显然土葬并不是人们所说的那样安宁,哪怕是深埋在土壤当中,身体依然会发生着一系列变化,而这个场面往往是比较恐怖的。如果亲眼看到这个过程,受到的刺激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另外土葬还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将尸骨埋藏在地下往往会更加容易污染环境。
人死亡之后其身体会发生腐烂,导致细菌大量滋生,包括逝者生前身上所携带的一些病菌,并不会因为逝者已经失去了生命信息而停止繁殖。相反腐烂的尸体反而成为了细菌繁殖的温床,这些病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保持着活性,一旦找到合适的机会又会再度附着在其它生物的身上。
就像是艾滋病病毒在人死亡之后依然可以在其体内活跃一个多月的时间,有的病菌甚至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如果埋葬的地点不合适,还会对人们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土葬中棺材和防腐液含有大量重金属物质,这些东西会对土壤产生重大污染。
如果逝者是被埋葬在河流中上游,那么这些物质就会进入到河流当中,甚至渗透到地下水里,从而让附近取水的人都患上疾病。因此火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优越于土葬的,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