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和饶漱石都是比较冷门的历史人物。饶漱石故居和高岗故居差别有点大。
饶漱石乃江西临川人也,出自“才子之乡”,他临川的故居很破旧,杂草随处可见,没有多少修缮,也还没有听说会翻修。
相比之下,高岗的那陕西横山的故居近些年已经大面积翻修了,窑洞里面还有很多相关高岗的历史资料、文物,类似陈列馆。
细读高岗的资料,会发现他的确个性十足,非同一般。例如高岗抗战时期执掌西北局,解放战争末期开始执掌东北局。
194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岗本是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组建西北局后,高岗出任西北局书记。
1945年,高岗奔赴东北,从1946年5月至1949年3月,高岗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秘书长,期间,少有人知道的是,高岗还代过东北局书记一职,即1946年8月至12月,高岗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代理书记。
东北解放后,林彪率四野大军入关,高岗留守东北。
1949年3月至1952年8月高岗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
高岗既担任过中共西北局书记,又担任过中共东北局书记,非常厉害,这是与众不同的。
同样的,饶漱石也是一位个性十足、非同一般的历史人物。
饶漱石在淮海战役当中的功绩,陈毅那句话反而证明了。
饶漱石没有参与淮海战役的军事指挥工作,也没有进入淮海战役总前委。
不过,虽然没在前委,但坐镇后方。
当时,除了华东局的日常工作,饶漱石还负责整个战役后方的动员、支前、后勤保障等一揽子工作。
淮海决战这场无比巨大的战役,除了刘伯承、粟裕等将帅指挥得当,三军用命,还有一个关键要素是后勤保障。据统计,在淮海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陈毅的那句“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恰恰印证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和后勤保障工作的无比重要性,也同时印证了这些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而这些都离不开饶漱石强力组织,管理、统御有方,其功劳不言而喻。
高岗为什么自尽?直接原因在这。
被批后,高岗停职反省,也还没有被开除党籍,本来在家里安静了一段时间,但1954年8月中旬,报纸上发表完了全国各地选举产生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高岗等了又等,找了又找,眼睛睁得灯笼那么大,仍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于是他绝望了。他认定自己被彻底除名清退,只剩下一条不归路了。
饶漱石本来被保留了党籍,问题没有高岗严重。但随着高岗的自杀,饶漱石自己也急于申辩,让人“反感”,问题逐渐严重、升级。
被聚焦后,杨帆、潘汉年事件(主要当事人杨潘后来平反了,但受牵扯的饶依旧)引爆,定他个“犯罪”,如“反革命罪”,问题的严重性和高岗非常彻底地一致。
高岗自尽后,饶不应该急于跳出来成了焦点。原来两个人的板子,变成他一个人挨了。
从两人的故居景象来看,其后世境遇已有好坏高低。
三野、四野发展得好,与他们两个工作能力密不可分。回看一野、二野都缺少这样一个人。
高岗在当时革命者当中资历并不深,哪怕在陕北的革命者当中也不算深,但后来能提拔如此之快只能说是能力过人,哪怕建国后也是非常重用的。如此结局只能说和个人想法过多有关系。
太年轻,上的太快,栽的就狠,这种人比比皆是
五马进京,一马当先![呲牙笑]
这就是说,淮海战役不是六十万对八十万,而是六百万对八十万?
刚愎自用、心胸狭窄。
還是前期太順了!快五十歲的人,政治定力還不夠。
急功近利
那怎么历史剧里都没有他们了?
彭帅对高岗对抗美援朝的支援也高度评价。
悲哀
多看明史!明了!
应该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
有些人总得被历史忘记
怎么自尽
抗美援朝高岗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明不白。有待更多史料解密。
眉毛挺象的
有功有过
过,东三省差点成加盟国,用交际处黄金玩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