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战役中,粟裕明面上是干掉邱清泉的第五军,但实际上还有暗线、B计划,这个没几个人知道。
粟裕半路突然袭取河南首府开封,送新当选的蒋总统一份大礼,国民党军意料不到,只能被动去救开封,邱清泉只好去收复开封。当时南京正在召开大会选"总统",在南京当代表的河南官员90余人到蒋氏官邸门口请愿。
没想到粟裕早就想好了,邱清泉一进开封,那和区寿年兵团离得越远,下一仗的战机就来了。
不过,就在这时候,邱清泉还是厉害了一回,他不像平庸的将领,乖乖执行老蒋的命令,去收复开封然后立大功。他嗅觉是灵敏的,打仗也是灵活的,知道进开封然后出开封肯定要耽误好几天的时间,那样延误战机。所以把收复开封的大功留给刘汝明兵团,邱清泉大胆地对蒋氏的进开封的命令阳奉阴违,他派出一支小部队,大张旗鼓地扑向开封,自己指挥第5军主力,以机械化行军奔向开封以南,马不停蹄追击粟裕大军,不让粟裕大军离开他的视线。
果然,粟裕摁住了区寿年兵团狂揍,只可惜邱清泉因救开封,还是和区兵团拉开了40公里距离,中间被华野拦住了。
虽然,邱清泉没能击败粟裕而救出区兵团,但因为他没进开封而紧追粟裕,所以让粟裕打区兵团时压力更大。如果邱清泉进开封了,多耽误哪怕是一天时间,粟裕围歼区寿年兵团就会轻松很多,压力不会达到极限。
如果邱清泉率第五军进开封城,要散开到四处防守、驻扎,还有战后一大摊子事情要处理,只有一来,如果要出城,仅大军再次收拢集结就要很多时间,然后出城去救区寿年兵团,这一进一出,肯定要耽误几天时间,这样一来,黄花菜都凉了,估计粟裕已经打掉了区兵团。
就算此时黄百韬兵团从山东赶来了,粟裕也没那么大压力了。
当然,豫东战役之所以极为精彩,就是因为我军压力之大近乎极限。如果邱清泉等敌军将领失误太多,我军轻松获胜,反而不会那样精彩,也不会那么突出粟裕和华东野战军的厉害、不可战胜。
当然,豫东战役是中原决战——淮海战役的彩排,或者说预演,有经验,也有教训。
豫东战役收尾时期,粟裕把华野的兵力用到了极限,全部押上了,但山东方面的黄伯韬被放进来了,西边的胡琏也被放进来了。华野阻援部队也和邱清泉拼得精疲力尽。
所以黄伯韬如果被拖住在山东,胡琏被刘邓挡住在外,豫东战役的结局就不一样了。
那样粟裕先会解决区寿年兵团,然后转身全力对付邱清泉,完成歼灭第五军的军令状。
豫东战役中,华野需要刘邓的中野帮忙拦住敌人援军胡琏,但无奈中野自己坦言“惟全部拉回胡琏恐已困难,当尽全力争取之”。
七月分兵,华野折损5万多人马,战士吐槽、怨言不断:“反攻反攻,丢了山东!”。粟裕也遭遇了平生的“著名”败仗——临朐战役和南麻战役。
按道理,七月分兵前,华野刚刚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辉煌胜利,灭了老蒋的精锐“御林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华野成了天下劲旅,粟裕也挟大胜之师,但为何突然自剪优势,去分兵自弱呢?
当然为了大局,义无反顾,军委和毛主席要华野分兵鲁西、鲁南,以打开与刘邓会师的通道,支援刘邓大军。
孟良崮战役大胜,标志着华东野战军已经具备了消灭国民党军王牌精锐的能力。包括将帅方面粟裕的高超指挥能力,我军战士的强大战斗力,还有良好的武器装备等。
但孟良崮后,华野被分兵拆散,即七月分兵。这让华野不战而弱,被敌人追着打,损失惨重。
于是有网友认为,华野这样自伤臂膀不划算,后面花了快一年时间才恢复战力,这就是代价。
如果只站在华野本身自我考虑,这观点也有些道理。不过,在中央的战略层面,要下一盘大棋,为了整个中原,华野要支援刘邓大军,这样做了局部牺牲。
豫东战役中两个出人意料:邱清泉不恋开封,中野没拉住胡琏豫东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