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如今结局令人唏嘘

奥铭奇闻[已注销] 2023-06-12 18:27:54

1992年国家要建立三峡大坝,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预示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将要造福国人,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峡大坝动工之前,政府要求175米水位以下的村民都要迁出村子,而湖北秭归新滩桂林村是一个明清古村落,村子正处在175米水位之下,因此国家准备对这里实施搬迁保护。

消息一出有人欢喜有人忧愁,中国人的观念里始终留存着故土难离的思想,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都没离开过村子,一时间难以接受也能理解,政府为了保障村民们的正常生活,为大伙安排了条件更好的居住环境。

三峡大坝

虽然大家心里也很不舍故园,但是大多数村民还是很爽快答应愿意搬离,唯独张秉爱一人,无论政府工作人员如何劝说她,她始终固执己见,说什么也不搬。

眼见大家都陆陆续续离开村子,到最后只剩张秉爱一家没走,因此他们一家成为三峡工程最难劝说的钉子户,如今结局让人唏嘘。

既然政府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张秉爱一家为什么不愿搬走?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张秉爱

一、吞下婚姻的苦果

1996年4月1日,湖北秭归新滩桂林村的村委干部们,一大早就在忙活了,不为别的,为的正是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三峡大坝在动工之前,必须将所有村民都撤离出去。

桂林村正处于政府公布的175米水位之下,工作人员大清早就把首批310名需要搬离的村民名单公示出来,原本平静的小山村,一时间炸开了锅,其中就有张秉爱一家。

这件事和每个村民都有密切的关系,要离开世代居住的村庄,大多数村民心里都很没底,他们处在一个观望的状态,最大的担忧,就是接下来政府究竟能否将他们安置好。

村委干部公布搬迁人员名单

别的村民暂且存疑,只有张秉爱对搬迁这件事始终保持抗拒的态度,村委干部不知道往她家跑了多少趟,做了多少思想工作,张秉爱始终不为所动,她之所以这么固执也是有原因的,事情还要从父母为她安排的婚事说起。

1963年张秉爱出生在信息闭塞、贫穷落后的小村子里,张秉爱从小就没有感受过父母的关爱,她是个很要强的人,一直向往自由生活,希望人生之路能有自己做主,对待婚姻大事更是如此,她实在不想和村里其他姑娘一样,和不喜欢的人结婚。

那个时候,张秉爱认识了同村的一个男青年,渐渐熟络的两个人,发现彼此的性格都是对方喜欢的类型,一来二去之间,他们互相产生好感,就这样瞒着父母确定了恋爱关系。

张秉爱

张秉爱原本打算把自己恋爱的事情告诉父母,但是还没等她开口,一个如同晴天霹雳的消息向她砸来,原来张秉爱的父母瞒着她定了一门亲事,和男方家里商量好等张秉爱18岁成年就嫁过去。

性格刚烈的张秉爱怎么会同意父母这样的做法,她打心底里觉得父母这样做和“卖女儿”没有任何区别,更何况自己已经有喜欢的人了,根本不可能嫁给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人,张秉爱为此还在家里大闹一场,甚至以绝食威胁父母,但是都无济于事。

张秉爱的父母之所以执意要女儿嫁过去,说到底还是一个“穷”字在作祟,张秉爱家里住在山上,交通极其不便利,想要下一趟山很不容易,因此这里的人,想把自己种的农产品运下来卖十分困难,交通不便直接导致村里贫穷落后,远远不及山下的村子富有。

张秉爱

他们给张秉爱寻的这门亲事,男方家里就在山下的村子,因此经济条件相对于他们家来好了很多,她的父母知道女儿性格强,却没想到她会这么抗拒。

张秉爱绝食这些天,她告诉父母,自己已经有喜欢的人了,自己不会嫁给随便嫁人,这句话彻底刺激了他们,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女孩背着家长谈恋爱,是不被允许的,这也让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张秉爱嫁过去。

男方熊云建很快就带着彩礼来提亲了,双方家长见了面,张秉爱的爸妈收了彩礼,就连结婚的日子也订好了。

张秉爱第一次见到熊云建的时候,才知道未来的丈夫是个残疾人,她的内心几乎崩溃,她觉得自己就像一颗被人操控的棋子,抱怨命运的不公,为什么自己还是逃不过这样的宿命,可是一切都板上钉钉,后悔也来不及了,张秉爱只能含泪答应,这段婚姻将给她带来一生的磨炼。

熊云建和张秉爱

二、平凡生活中的一点色彩

1981年,张秉爱怀万般不愿的和熊云建结婚了,熊云建家里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他家的条件并不像父母说的那么好,就连结婚当天,男方家送的彩礼也是一些拿不出手的东西。

张秉爱看见这么寒酸的彩礼,下意识的直往后退,直到这一刻,她甚至想到了逃跑,可是却被父母拦下,硬着头皮完成了婚礼,从此她对父母完全失望了,张秉爱想到的是“原来世上真的有父母,为了金钱和利益就把亲生骨肉往火坑里推。

结婚之后张秉爱和熊云建,始终是井水不犯河水,她想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了,张秉爱开始认命,她变得麻木冷漠,从一个倔强要强的少女,成为一个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农妇。

因为熊云建身有残疾,家里的农活他都做不了,全家的脏活累活都由张秉爱一人包揽,农忙的时候熊云建的家人也会来帮她,可是这样的情况屈指可数,全家的重担都压在张秉爱一个人肩上,不是她感觉不到累,而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不得不屈服。

一家人全指望着家里的农田度日,张秉爱手脚麻利,再干农活上面是一把好手,她把家里的庄稼和农作物打理的井井有条,嫁过来第一年庄稼就丰收了,张秉爱把丰收的果实拿到集市上卖,幸运的是接到一个大订单,对方要买下他们地里的一半柑橘,这下可把张秉爱乐坏了,这段日子的辛苦付出都值了。

日子有了奔头,张秉爱脸上的笑意明显比以前多了,就连婆家人的态度都变得不一样,街坊邻居也都说熊云建这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找了个这么能干的媳妇。

张秉爱

对于别人的话,张秉爱并不在意,她从来不把别人的话当真,努力过好日子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这段时间张秉爱也想了很多,自己既然嫁过来了,把关系搞的太僵也不好,于是她对熊建云也不再是爱搭不理的态度,熊云建和张秉爱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熊云建明显感到妻子对他不像之前那么排斥了。

张秉爱除了吃饭睡觉,白天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田间地头度过,晚上还要照顾熊云建,张秉爱每天辛苦的为一家人操劳,这让熊云建渐渐张秉爱生出一丝怜爱之情,他知道张秉爱不怎么待见他,他们的婚姻也是双方父母撮合的,张秉爱对他并没什么感情。

可是熊云建还是忍不住想去关心她,有时候还主动到田里给她送水送饭,人心都是肉长的,张秉爱岂能感觉不出丈夫的关心。

熊云建和张秉爱

张秉爱不是在田里干活,就是在家里做家务,她总是像个陀螺一样,没有休息的时间,由于身体长期处在一个疲劳的状态,再加上精神压力很大,张秉爱在完全不知道自己怀孕的情况下流产了。

张秉爱因此郁郁寡欢,熊云建很自责,他也不好意思主动和张秉爱说一些关心的话,而是每天都帮她按摩,让她能有片刻的放松,有时候熊云建也觉得自己没用,甚至不能帮张秉爱分担一点。

张秉爱并不在意,她从刚嫁过来那天起,就觉得人活着也不过如此,没什么可期待的,也没什么可失望的,人生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想到这些张秉爱就释然了,从前感叹命运不公的张秉爱就让她继续留在曾经充满希望的时光里吧,张秉爱如此想着。

张秉爱

虽然这并不是张秉爱想要的生活,可是日子过得还算平静,之后她还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也算是为灰暗的生活添上了一抹色彩。

两个孩子听话懂事,是最让张秉爱感到欣慰的,也让她在每天疲劳的生活里,体会到轻松的感觉,日子一天天过去,张秉爱认为这样的生活也很好,对她来说平静温暖已经很知足了。

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张秉爱体措手不及。

张秉爱

三、不愿搬迁的真相

1992年国家决定要修建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为了能顺利兴建三峡大坝,三峡两侧山上的村民全都要搬迁,这一消息被层层传达。

桂林村的父老乡亲知道后,大家都喜忧参半,喜的是政府会给他们安排到更好的居住环境,忧的是将要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这对于有土地情结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很忧伤的事情。

政府了解到群众的担忧,及时对大家的情绪进行了安抚,并承诺一定会安排好所有人的生活,1996年政府下达了通知,村委公布首批310名需要撤离的村民,让大家尽早收拾东西准备搬迁,张秉爱的名字赫然在列。

张秉爱固执己见,说什么也不愿意走

除了张秉爱其他村民为了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都愿意搬迁,他们都来到政府安排的新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98年,距离下达搬迁的通知,已经过去6年了,其他村民全都离开了这里,张秉爱看着空荡荡的村庄,一股悲凉之感涌上心头。

无论村里的干部如何劝导,张秉爱就是固执己见,说什么也不愿意走,相关政策规定,如果有不愿意配合的群众,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他们的要求,在村干部耐心劝导下,张秉爱最终同意在原住址的基础上向后移动。

领导干部动员村民搬迁

与此同时村干部也了解到张秉爱之所以不愿意搬走,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熊云建身体残疾不能干活,家里又有两个孩子,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张秉爱一人肩上,如果他们搬走了,未来的经济压力会更大,平时家人还能帮衬帮衬,因为家庭的特殊原因,面对未知的未来,张秉爱不敢冒这个险。

村干部了解到她的难处之后表示很理解,愿意尊重她的决定,就按照原先的想法让他们一家人往后退。与此同时,新的难题又来了,新的居住地离她家的农田很远,再者说新的宅基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批复。

村民们都搬走了,村里的学校也随之撤销,孩子上学成为张秉爱最头疼的问题,两个孩子每天都要走很长时间才能到学校,经常天不亮就出门,回家时天已经黑了,孩子很懂事,从来没有抱怨的一句。

张秉爱的家

此时的水位上升至135米,如今的情况可以说,已经威胁到张秉爱一家人的生命安全,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导,张秉爱就是不愿挪动半步,她在更高的山上搭了一个简易棚,全家人就住在里面。

虽然宅基地批下来了,可是离她的农田太远,每天都要走很远才能到,这样一来一回很不方便,所以他们还是冒险住在原先的房子里。

张秉爱也知道这样的做法很危险,但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实在没办法,两个孩子要上学,每天的花销都不少,家里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张秉爱一个人承担,

水位上涨之后,她也只能在田地旁边搭棚子。

张秉爱

政府知道张秉爱的困难,对她进行了补偿,于是张秉爱拿出其中一些钱,在公路旁边,买下一个窝棚,这里就成了他们暂时的家。

张秉爱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分配到新疆,退伍之后张秉爱的儿子回到家乡,用这笔钱给爸妈盖了一间房子,让他们能有一处栖身之所,不用再住在窝棚里,张秉爱因为这件事一直对儿子心存愧疚,后悔没给儿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2007年一位导演将张秉爱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张秉爱被邀请到北京观影,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来这么远的地方,对她来说有不同的意义,在张秉爱的心里对家乡有着浓重的感情,观影之后她就匆匆赶回家。

张秉爱搭的窝棚

对于张秉爱来说,家庭在她的心中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虽然她曾经想过和命运抗争,但是现在想来,只有家庭才会给她带来希望和温暖。

坚韧顽强的张秉爱

再苦再累都是为了家庭和孩子,这样坚韧顽强的张秉爱,又何尝不是在和命运做抗争呢?只不过以前是为了自己,而现在是为了生活,生活让她更有勇气面对困难,不向命运低头,张秉爱不就是千千万万人物的缩影吗?

5 阅读:1755
评论列表
  • 2023-06-29 08:44

    各人觉得,作为平民百姓,还是随大流的好

  • 2023-06-29 20:29

    害群之马,人人指责。

  • 2023-06-28 20:05

    骗鬼吧这样的钉子户的子女还想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