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近2成用AI审稿提速,学术创新或遇瓶颈,这事不简单

星河落九添 2025-03-28 12:16:27
科研圈最近有点意思。一方面,大家都在吐槽论文审稿慢、审稿人难找,恨不得一键加速;另一方面,又有人担心AI审稿会把科研这池水搅浑。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绪,恰恰反映了当下学术界面临的尴尬现实。

生态学家Poisot就碰上了这么一档子事儿。他投出去的稿件,审稿意见里居然冒出一句“这是您的评审意见的修订版,清晰度和结构都有所提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八成是AI润色过的。Poisot挺郁闷,花时间写论文,结果要跟机器人battle?他觉得,如果审稿人都变成AI,那学术界的信任基石就塌了。说起来,AI介入科研审稿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ChatGPT火爆之前,就有出版商开始用AI检查数据、简化流程。但法学硕士(LLM)的出现,让AI能写出更像人话的评审意见,这才是真正引发争议的地方。

一项调查显示,近两成研究人员已经尝试用AI来“提高评审速度和难度”。这事儿得分两头看。有人觉得AI能让评审更高效、更客观。毕竟,有些审稿人写的意见确实挺水,还不如AI来的实在。但也有人担心,AI会偷懒,直接生成一些没啥营养的“罐头回复”。进化生物学家Bergstrom就说,写作就是思考,如果审稿人依赖AI,思考的深度可能就要打折扣了。而且,AI审稿还存在一个潜在风险,那就是“回音室效应”。如果AI被用来撰写和审阅手稿,即使人类名义上还在参与,也可能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循环,新的东西很难冒头。想想,如果大家都用同一种AI,按照同样的标准审稿,那学术创新岂不是要凉凉?

仅从数据来看,似乎AI的表现也没那么不堪。一项研究找来300多位计算生物学家和AI研究人员,让他们看自己论文的评审意见,一部分是真人写的,一部分是GPT-4写的。结果,约40%的人觉得AI审稿和人工审稿一样好,甚至更好。但问题在于,科研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好”,更在于“新”。AI可以快速发现论文中的错误、矛盾,但它很难判断一项研究是否具有真正的原创性。这项能力,目前还是人类独有的。现在,已经有不少出版商开始尝试用AI辅助审稿,比如检查引用是否准确、评估研究的新颖性等等。美国物理学会出版机构AIP Publishing就在两本期刊上试用一款名为Alchemist Review的软件。

不过,他们也强调,AI只是辅助工具,不能取代人工评审。其实,大家真正担心的,是AI逐渐取代人类审稿人的趋势。如果AI能够独立完成审稿,那期刊编辑、审稿人的作用又在哪里?学术界会不会变成一个由算法主宰的冰冷世界?学术交流顾问Chris Leonard就大胆预测,未来两年内,AI自动审阅稿件的水平将超过大多数人工审阅。另一位学者Jason Priem更乐观,他甚至认为“我们非常有望让超人AI审阅所有文献”。西班牙科研诚信侦探Oviedo-García对此并不感冒。她说,她更喜欢和审稿人交流,而不是和机器对话。毕竟,科研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如果只剩下算法的冰冷计算,那还有什么意思?

说到底,AI审稿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提高效率、减少偏见;用不好,可能会扼杀创新、破坏学术生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AI在科研中的。与其担心AI取代人类,不如思考如何让人类和AI更好地协作。就像JAMA前编辑Bauchner说的那样,AI可以先对稿件进行初步扫描,提供质量摘要,然后由编辑审核,再决定是否需要人工评审。当然,前提是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透明度标准。如果研究人员使用AI撰写评审意见,必须公开声明,并详细说明所使用的AI系统、提示词等等。这样,才能确保科研的公正性和可信度。Poisot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学术界需要正视AI带来的挑战,找到一条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坚守学术伦理的道路。毕竟,科研的未来,最终还是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