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诗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知弯弓射大雕”。
虽说前半句诗文肯定了成吉思汗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但在后半句中却道出了他只是个武夫,并不是个可以将天下运筹帷幄控制在手中的明君。
那个由成吉思汗在公元13世纪建立起的蒙古帝国,尽管也臻于过鼎盛,可也没有维持百年就走向了衰亡。
在帝国崩塌之后,成吉思汗的后裔也改名换姓各自逃命。直至600年后,其后人靠着一首诗才得以团聚四川。
元末逃亡,留诗相认公元1368年,草莽出身的朱元璋结束了元末的动荡,在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
然而,此时的亡国君王,也就是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并未因国破而身死,而是带着一众旧部退居到了蒙古高原。
元顺帝之所以能够作出这样的决定,其实是多亏了他的先祖孛儿只斤·铁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努力。
在公元1189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的可汗之后,就开始对外进行了一系列政权扩张行动。
到了13世纪初,蒙古成为了一个疆土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
因此元朝的覆灭,代表的不过是蒙古帝国丧失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而蒙古依然存在。
可在元顺帝被明军追赶得仓皇出逃之际,皇城内的其他宗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部分其他后裔,并未选择追随元顺帝的脚步,而是各自奔逃。
为了生存,他们也改名换了姓。
虽然隐藏了真实的身份,可他们还是希望能够有朝一日得以认祖归宗,于是有一支旁系子孙就留下了一首“相认诗”。(全诗在文章最后)
这支旁系也果然凭着这首诗在600年后团聚在了四川。
认祖归宗,全靠一诗那么,诗中写了什么呢?
这首诗名为“铁改余氏认祖诗”。
可见,在这个时期,这部分子孙已经改姓为“余”了。而为何是余呢?这其实是取“余”字中的“斩杀不尽还有余”之意。
此诗的开头是这样写的,“余姓原来帝王家,洪军追散入西崖”。
成吉思汗子孙中的这一脉,并没有像元顺帝一样朝着北方故土奔逃,反而是去往了中原的南边。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旁支可能是已经被中原文明所同化了,因而才会决定冒着被朱元璋的大军追杀殆尽的风险,依旧呆在中原。
或者在他们看来,也许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接着在下一句诗中写了因仓皇奔逃,而“散时犹如浪卷沙”。
对于这支血脉来说,他们并非是有资格继承元朝大统的一支,但他们却还是因宗族身份而被追杀,被时局裹挟着四散开来。
到了下一句诗中,作者直接点出了他们的“余氏”的真实来历,即“有人记得诗十句,铁改余姓是一家”。
这里提到的“铁”,就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铁”。
那么,他们为何会要以诗来确认身份呢?
这其实是由于这批人在出逃的途中觉得队伍人数庞大,过于引人注目,就决定拆散出逃。
而这个经历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即“卢陵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
在诗中的最后,作者写明了余氏并不是一个小门小户,而是一个大家族,所以就有了“余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千万家”。
由此可见,尽管朱元璋在建立明帝国后下令要将国内的残元势力全部都清楚干净,但这位明帝却没能做到,这或许也与成吉思汗的后裔太多有关。
血脉亲人,割舍不断那,到底又是哪个成吉思汗后裔创作的这首“认祖”诗呢?
答案是铁木健一脉。
史书中对于铁木健的记载并不算多,只是写了他是孛儿只斤·真金之子。
这真金石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长子,后因站错了政党而遭到了帝王的废黜,郁郁寡欢而死。
所以,铁木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没能成为元朝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当然,他的身份也会让他受到继承皇位的帝王所忌惮。因而,在史书中才没有留下关于他的过多事迹。
铁木健也自知他这一支血脉的特殊情况,为了保全家族,他也选择退居庙堂。然而,等到了朱元璋攻下了元大都之后,铁木健族人同样也受到了战火的牵连,只能逃离。
他们先是逃到了四川的富顺,再是有一批人去往了广西的容县,也有一部分人跑到了眉山的青神县中,还有一些人在四川的犍为县落脚。
等到天下时局安定之后,这些铁木健的后人才开始默默寻找起了当年散落在四方的族人,而他们所依照的凭借就是那首“认祖诗”。
终于,在600年后,他们得以在四川团聚。
那么,是谁率先开始寻找的呢?这就要说起四川的那个余家湾,这里聚集着许多铁木健的后人,他们就是寻亲的主力。
另外,余家湾还有着一份传承至今的族谱。余氏先祖之所以会留下这族谱,也是想让后人完成他的“寻亲”事业。
余氏中人曾透露过,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报刊杂志上不止一次刊登过那首“认祖诗”,为的就是能与失散百年的亲人再次团聚。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要等到百年后呢?
这实际上也是为了安全起见。
在封建时代中,一旦被朝廷发现还有前朝的皇家宗族活跃在世间,那他们一定会被铲除干净。
不论这些前朝宗族是否会威胁到现今皇权安稳,在现今的皇帝看来,这些前朝余孽只要存活一天,就是对他权力的一种挑衅。
铁木健的族人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才会明哲保身到中国成立后。
虽然在“认祖诗”中写了“一家分作万千家”,可经过这些族人的努力,他们还是相认了。
从这里也看出,血脉相连,亲情是无法割断的。
当然,也是现在这个安稳的新时代,才给了成吉思汗后人再次相见的机会。
下附全诗: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超5代就是远亲,他们之间有啥干系,600年了都是各自许多 不同家庭重组的
它的后人不敢逃来广东,算它们命大,算它们心知肚明自己祖宗,曾经在广东涯山海域追杀死那么多汉族人,
元不是华夏汉族传承是异族应灭种
元朝当年的统治太残酷了,物极必反
都在四川的川南地区,眉山和自贡地区
可以让他们去各蒙古国去宣告主权
又是胡编了
都是中华儿女。
铁木真大汗也算英雄,只识弯弓射大雕,打了不治理就是太可惜了
成吉思汗外姓后人路过(外姓)外婆是成吉思汗后人,余姓,我们这边姓余的很多都是铁木真后人
所以汉人南迁!那时候的北方中原早已经是草原民族的天下![思考][思考][思考][思考]
不管你们信与不信,我的确在母亲(余姓)那边的族谱上看到过类似的记载。当时我很惊讶,后来很多年后,在华西都市报上看到了这方面的报道。所以,也许是真的。不管怎样,历史已经汇聚成一条大河,奔流不息。。
粪土当年万户侯
有什么科学证据来说明他们是铁木真的后裔?胡编乱造的编辑。
这特么就搞笑。古代15一代人,算20年一代好了,600年30代人。铁木真后代住中原,周朝全是汉族,好家伙,和汉族混血30代,铁木真的血统只剩下2的30次方之一。取整数十亿分之一。[哈哈笑]这和没有有什么区别?
成吉思汗的后裔是世界第一多的吧,dna检测的。来自成吉思汗的基因。比任何皇帝都多
这是要死灰复燃啊
为了不给朝廷赶尽杀绝,我们就是从中原逃亡到南方的,我们的姓氏很罕见,按照全国人口发展来说,不应该才二十多万,因为缺少历史资料,也不知道从什么姓氏改过来的。
元朝是文化的一个里程碑,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是一个开放自由的朝代
成吉思汗都拥有刘邦基因。
小编认了没有?
这支族人野心勃勃
广西容县也有?在哪里?
余姓遣送外蒙古
英国皇家也可以去认亲了[鼓掌]还不快去,再过几年人家可就不诚认了[点赞]
铁改余就是一场忽悠骗局!!
tmd老子是宋朝皇族后裔娶了余姓女子,原来是黄金家族后裔,这个婚得离。
不打自招
在西姓铁,在东氏余,孛瑟铁鲜红余。
他的后人也有吹牛的本钱
10万宋民崖山绝,广东江门与珠海人与你们不共戴天的世仇哦!
现在少数民族有众多优惠政策,他们肯定想把民族改成“蒙古族”。
现在其实也来得及
都是单眼皮
成去思汗是个屠夫[好生气]
来的好,正好一网打尽,抢了他们的女人和财富[呲牙笑]
跟成吉思汗有仇的。这会可以复仇了
乱认祖宗,成吉思汗不姓铁,也不知道是那个没文化的乱认的祖宗!让人笑话
比江夏认祖诗悲壮
验过DNA再说。[笑着哭]
认了也没用,都是野鬼投胎碰巧凑到一起了。
怪不得,余桂元,余茂春之流有如此操作。
我一个好兄弟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笑着哭]
已经汉化了,汉族基因主导了,没有多少铁二狗铁木真的基因了。
我的余姓居然是黄金家族后裔
曾经的辉煌已随风而去,留下的只有追忆和感怀。
凉水盐源也有很多蒙古族那是哪里来的呢?
只识弯弓射大雕,过去是英雄,现在是莽汉。有什么可骄傲。
还有一支是湖北一个王爷,逃到川南。最后分散开来
铁木真余孽,有什么可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