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烂梗与黑话,包围中小学生

百万大千事 2024-10-27 13:36:55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语言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网络黑话和烂梗已经悄然成为他们沟通的一部分。初中语文老师唐昕,每次批改学生的周记时,总能看到那些熟悉的网络用语:“我悟了”“中国人不骗中国人”“我真的会谢”等等。每次,她都要在周记本上批注一番,提醒学生们要注意书面表达的规范性,可下周依旧会看到类似的表达,似乎这些网络语言已经深深植入了他们的语言习惯。

网络黑话的传播速度,简直让人防不胜防。它像是雨后春笋,扎根在学生们的生活中,不仅仅出现在书面表达里,连课间的玩笑、口头表达中也充斥着这些“梗”。作为一名老师,唐昕感到担忧。这些烂梗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还可能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网络黑话并非新鲜事物。古代的商人、小偷,甚至一些江湖帮派,为了在内部交流时不被外人察觉,早已形成了自己的黑话体系。这些黑话在特定社群中发挥着沟通的作用,它们是特定人群的符号。而如今,在互联网时代,网络黑话顺势而生,饭圈、电竞圈、二次元文化等社群都衍生出属于自己的“行话”。这些黑话看似无害,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它们的影响力已经突破了原本的“小圈子”,甚至开始席卷更广泛的人群。

尤其在年轻人中,网络黑话仿佛成了一种潮流和身份认同的标志。每当一个新的烂梗出现,年轻人们就会争相使用,生怕自己落后于“时尚”。他们用这些黑话来表达情感、增进友谊,甚至将其视作幽默感的体现。然而,在这些有趣的表象背后,隐藏的却是对语言规范的冲击。唐昕经常感慨,这些网络语言就像是病毒,扩散得太快,难以遏制。

对年轻人来说,网络黑话不仅仅是表达工具,它更像是一种社交密码。使用这些语言,他们能在特定的圈子里找到归属感。但与此同时,这种现象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家长们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因为这些语言,而失去了对语言表达的敏感度?老师们则担心,学生们是否还会认真学习、掌握传统的书面表达方式?

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今年,中央网信办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意在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保护未成年人不受不良文化的侵蚀。这项行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毕竟,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

网络黑话的蔓延,对未成年人来说,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问题,更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许多网络黑话背后隐藏着低俗的趣味或扭曲的价值观。青少年的心理还在发育阶段,辨别能力尚未成熟,长期接触这些不良语言,容易对他们的三观造成误导。

不仅是青少年,成年人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这些网络用语所影响。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这些语言进行交流。语言本应是思维的桥梁,然而,当这些语言的内涵变得模糊不清时,沟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成年人长时间使用这些模糊的网络语言,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出现“文字失语症”的现象。

如何整治这些网络黑话?许多人认为,整治网络语言并不是一刀切的问题。网络语言中的确有一些充满创意的表达方式,代表了社会的变化与创新。这些用语并不需要完全禁绝,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选择地筛选,保留那些有意义的表达,杜绝低俗、不健康的语言传播。

网络平台在推动这些语言流行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算法推荐,许多网络黑话和烂梗迅速传播开来。平台的推送机制无形中助长了这些语言的蔓延。因此,平台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对低俗语言进行有效的筛选和过滤,给用户提供一个更为清朗的网络环境。

网络语言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并不是一时之风,也无法彻底根除。然而,只要我们能正确引导,明确语言使用的边界,帮助青少年树立起健康的语言观念,相信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能够在未来共同发展,创造出一个更加丰富、健康的语言生态。

0 阅读:3

百万大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