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一年存一万,十年后连本带利取出来给娃上学!”十年前,西安的谢先生被亲戚的朋友、某保险业务员画下这张“大饼”时,绝不会想到,自己咬牙存下的10万元血汗钱,会在女儿高考前变成一场“笑话”:取钱?得等女儿60岁!若硬要退保,只能拿回6万本金,直接亏掉4年工资。
这剧情,比狗血剧还离谱。但现实往往更荒诞:谢先生不是孤例。浙江的张大姐交了23万保费,被告知73年后才能取款;有人交3万退2000,网友辣评:“这不是存钱,是给保险公司当长工!”。
那问题来了,保险到底能不能买?
01谢先生的“教育险”如何变“养老劫”?

2016年,谢先生的女儿8岁。亲戚的朋友、保险业务员何某上门推销,他告诉谢先生,这“东方红·状元红”专为娃娃设计!一年交1万,交满10年,18岁上大学连本带息全取出!谢先生心动了,作为月薪5000的厨师,硬是挤牙膏般存钱十年,就为给女儿攒学费。
讽刺的是,2025年女儿高三,谢先生兴冲冲去取钱,却被泼冷水。大学四年每年只能取2000元,本金得等女儿60岁!若退保,10万本金缩水成6万。业务员早已失联,保险公司两手一摊,表示合同白纸黑字写着呢!
谢先生不是没签合同,但他坦言几十页的条款像天书,熟人指哪我签哪。律师一针见血:业务员隐瞒关键条款,涉嫌违反《保险法》!若证据充足,可起诉索赔。
但问题来了:普通人哪懂“生存金”“祝寿金”“现金价值”?业务员一句“大公司靠谱”,熟人担保“信我准没错”,就让无数人掉坑。

浙江张大姐的“73年保险期”、网友“交3万退2000”的惨剧,全是同一套路。
02保险行业“连环坑”

保险行业有句黑话:“新人首单坑亲友。”熟人推销有三宝:情感绑架、信息差、面子攻势。谢先生的案例中,业务员利用亲戚关系弱化审查,连合同都是事后补签,完美避开“犹豫期”的反悔机会。
更恶心的是,业务员提成到手后,往往离职或翻脸不认账。等你发现被骗,保险公司一句“个人行为”轻松甩锅,徒留消费者对着合同干瞪眼。
“利息比银行高”“随时可取”是常见话术,但真相是:所谓收益可能只有每年几百块,本金却被长期锁定。比如谢先生的保单,10万本金年收益仅800元,不如存银行定期;若急用钱退保,直接亏掉40%。
保险收益就像老板画的期权,听着美,吃着难,变现还得看缘分。
03防坑指南

1. 口头承诺是空气,合同条款是氧气
律师赵良善提醒:所有业务员的承诺必须白纸黑字写进合同!尤其是“返本时间”“收益计算”,逐条核对。别怕麻烦,拍下沟通记录,必要时录音。
2. 拒绝熟人绑架,咨询第三方
再亲的亲戚推销保险,也要保持“六亲不认”的清醒。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确认产品细节;或找独立理财师对比分析,避免信息茧房。
3. 算清两笔账:时间成本+机会成本
假设谢先生10万元存银行大额存单(年利率3%),10年后本息约13.4万,随时可取;而买保险后,急用钱却只能拿6万,血亏7.4万!
4. 犹豫期是后悔药,该吃就吃
投保后10-15天内可无损失退保。务必利用这段时间仔细研究条款,或找专业人士解读。
04保险还能买吗?

保险的核心是“保风险”,不是“理财”。优先配置医疗险、意外险等保障型产品,远离“教育金”“养老金”等复杂分红险。
若真想存钱,国债、定存、货币基金更透明安全。保险的“强制储蓄”功能,可能变成“强制坑钱”。太平洋、平安等大公司同样纠纷频发。合同条款才是护身符,品牌光环不防坑。
谢先生的遭遇,撕开了保险行业“杀熟”的遮羞布。世上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熟人推荐也可能是裹着糖衣的砒霜。
参考资料:潇湘晨报-2025-03-01-《为攒大学学费,男子10年前给8岁女儿买教育险,如今欲提取被告知要等到女儿60岁》
宁县融媒-2025-02-28-《男子为女儿买保险提取时让等女儿60岁以后》
农视网-2025-03-01-《男子10年前为8岁女儿买教育险,如今欲提取时被告知要等到女儿60岁》

潇湘晨报-2025-03-01-《为攒大学学费,男子10年前给8岁女儿买教育险,如今欲提取被告知要等到女儿60岁》

宁县融媒-2025-02-28-《男子为女儿买保险提取时让等女儿60岁以后》

农视网-2025-03-01-《男子10年前为8岁女儿买教育险,如今欲提取时被告知要等到女儿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