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评价:蒋手下有“三大悍将”,重用一人,也不会败的这么惨

万藏史论 2023-09-26 11:22:06

文字 | 阿龙

排版 | 阿龙

1945年,抗战结束后,老蒋逆水行舟,不顾民众期盼和平的愿景,悍然发动内战。

这一战,最终以解放军的大获全胜,老蒋败退台湾结束。

虽说老蒋的兵败,更多是他们自身出了问题,但也跟老蒋不会用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毛主席曾经说过:“老蒋手下有“三大悍将”,重用一人,也不会败的这么惨!”

这三个人都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小诸葛”白崇禧

毛主席对“李白”二人可谓相当看重。

特别是白崇禧,他用兵“狡猾如狐”,给我军很多高层领导人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渡江战役打响前,毛主席还曾经亲自找人和“李白”二人和谈过。

对白崇禧,毛主席表示,只要他愿意投诚,国防部成立后,可以让他统兵五六十万,做个大统帅。如果他愿意继续南下,我军可以保证在两年内不攻广西,给予白足够的考虑时间。

虽然出于某些原因,和谈最终以失败告终,却也足够说明,我军对白崇禧的重视。

白崇禧,桂系出身,因为在新式学堂读过书,“李白”二人和其他军阀有个本质上的不同,便是心里装着家国情怀,且在军政上十分务实。

因此,抗战打响,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结成后,“李白”二人立刻便将桂系的军政大权、资源调度等,全部上交中央管理,只在腹地保留了一些民兵。

如此魄力,其它军阀还真比不了。

除此之外,在用兵方面,他和李宗仁也在不断地研究新的战法。

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内大战役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持续消耗日军在华的有生力量,白崇禧从新四军身上获取灵感,主动向国防部提出,拿出三分之一的军官,学习游击战法,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在华武装。

为此,他还专门邀请新四军在广西桂林成立办事处,与我军建立深厚的联系。

还成立“南岳游击学校”,亲自参与编写课程,请叶剑英带教师团前来授课。

因此,和抗战中只会打阵地战的其它国军不同,白崇禧的战法十分多变,既有国军擅长的阵地战,也有新四军擅长的运动战和游击战,动静结合下,不仅在国内打出赫赫声威,也打的敌人闻风丧胆,“狡猾如狐”白崇禧的称号,便诞生于这一阶段。

由此可见,在抗战期间,我军和白崇禧的合作还是相当顺畅的。

可惜,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老蒋的好战,让白崇禧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老蒋本来打算任命白崇禧为徐蚌会战(淮海战役)总司令,全权负责前方战事,但白崇禧思量再三,最终婉拒了老蒋的邀请。

之所以拒绝,是白崇禧在参观外淮海战场的局势后,做出的决定。

当时,白崇禧奉命到南京开会。

期间,他从同僚那得知了淮海战场的局势,刘峙将部队摆成了一个“十字”,看似四平八稳,实则首尾不能相顾,很容易被解放军分而围歼之。

而结果也的确如白崇禧所想的那样,随着张克侠、何基沣的起义,华野大军趁势南下,直接切断了黄百韬兵团的退路,配合华野主力,最终将黄百韬兵团一口吃掉。

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说明,白崇禧的战略和战术眼光到底有多强悍。

“小诸葛”之名,实至名归!

2、“丛林之狐”孙立人

孙立人,成名战是缅甸会战,但他参加抗战的时间很早,早在1937年,他便已经出现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

当时,孙立人所属的部队叫税警总团,他任团长。

这支部队,是财政部长宋子文组建的,名义上是专查盐税的警察部队,实际上就是宋子文的“私兵”。因为有财政部的支持,税警总团的装备,甚至比德械师王牌教导总团还要好。

淞沪会战打响后,孙立人奉命驻守苏州河南岸。

战斗打的异常惨烈,团长孙立人身先士卒,端着机枪冲在最前线。就在此时,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炸响,弹片击在钢盔上,顿时血流如注,孙立人一头栽倒在地。

最后,还是在战士们的拼死保护下,孙立人才捡回一条性命。

战后,孙立人被送到后方的医院中修养。他的税警总团,则在撤退的过程中被胡宗南收编。

得知消息后,孙立人心急如焚,赶忙找到宋子文,希望他能帮着把部队拉出来。

后来,还是在孔祥熙的帮助下,孙立人的愿望才得以实现。拉出来的部队又补充了一部分新兵,组成盐务警察,这便是后来在缅甸战场打出赫赫威名的新编38师前身。

1941年,日军为扩大战果,逐步将作战中心转移到了东南亚战场。

为打通滇缅公路,保住西方援助中国的交通要道,国军成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孙立人的部队被整编成新38师,也在远征军作战序列中。

因为指挥有方,在缅甸战役中,孙立人打出了赫赫威名。

不仅收获了“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誉,还获得了美军颁发的“银叶子”,成为抗战期间,国军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名将,没有之一。

但在这场战役中,他也得罪了黄埔名将杜聿明。

解放战争爆发后,孙立人的新一军奔赴东北战场。

当时,东北战场的总指挥是杜聿明,因为孙立人在战场上的屡屡抗命,让杜聿明对他恨之入骨,于是跑到老蒋面前打小报告。

就这样,在黄埔系的排挤下,孙立人被迫离开战场,被发配到台湾去训练新兵。

解放战争结束后,老蒋兵败台湾,因忌惮孙立人和美国人的关系,老蒋将他的兵权一解再解,但最后还是不放心,索性找了个由头,将他软禁了起来。

一直到老蒋父子去世,孙立人才得以恢复自由。

1990年,孙立人在台北因病去世,享年89岁。去世前,他留下遗言,不葬大陆,棺材永不入土,他的遗体如今还被暂存在台中市东山墓园,没有下葬。

3、“长沙之虎”薛岳

薛岳的一生极其传奇,并与我军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1934年,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开始伟大的长征。两万五千里的路程,薛岳至少跟了两万里,可以说是从头到尾跟完了“陪跑”。

后来,抗战开始后,薛岳被任命为第九战区司令,奉命驻守长沙。

他的成名战,便是三次长沙会战。

1939年,日军攻占武汉后,集合十万大军,直奔长沙而来。此次,日军精锐尽出,不仅配有重炮、坦克等重武器,还有飞机掩护。

当时,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军高层,都认为长沙受不住了,应该保存实力,将主力部队主动撤到湘南,在寻找与日军决战的时机。

只有一个人不同意,认为长沙可以打,这个人便是薛岳。

薛岳,和中央军的其它将领不同,他一无派系,二非黄埔出身,能坐上第九战区司令的位置,全是他在战场上一点一点拼回来的。万家岭大捷,便是他纳的“投名状”。

可见这个人的战略眼光和战斗指挥能力,的确有他的独到之处。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薛岳擅长打仗,尤其擅长大阵地战。他认为,长沙外围有四道天然屏障,即新墙河、捞刀河、汨罗江和浏阳河,西边还有洞庭湖和湘江,东边多高山。这样的地形如果都不能守,这个世界上大概就没有能守的城市了。

最终,老蒋还是采纳了薛岳的意见。

为打赢这场战争,薛岳做了万全的准备,他在四条河流的南岸,以及东边的高山建立了永备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并派驻重兵把守,他们的任务,便是在日军攻打长沙时,想尽办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同时,为避免日军以战养战,他还发动百姓,将粮食全部运到山上,然后将稻田灌满水,拖慢日军坦克的行进速度,并在沿途点燃狼烟,通知日军的所在位置。

所有的布置,目的只有一个,便是让日军怎么不好受怎么来,这便是著名的“天炉战法”。

凭借此战法,三次长沙会战,薛岳一共歼灭日军超过十万,成为抗战中,国军击杀日军最多的将领之一。其阵地战之稳固,就连冈村宁次都赞不绝口:“撼山易,撼薛将军难!”

可惜,在抗战时怎么打怎么灵的阵地战,在解放战场上遇到解放军就不灵了。

薛岳一生最大的对手,当属“战神”粟裕。

1946年,薛岳被任命为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对上了华中野战军的粟裕。

苏中方面,薛岳采取的战法跟长沙会战一样,都是“天炉战法”

他认为,苏中虽然不想长沙有那么多天险,但自己有12万大军,三倍于粟裕,将其围而歼之,易如反掌,但现实却狠狠打了薛岳一耳光。

和只会“空军轰,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的”的日军不同,解放军的战法非常灵活。

在粟裕的指挥下,华中野战军在薛岳的包围圈中左突右冲,硬是在所谓的“天炉战法”中,活生生撕开一道口子,不仅突围成功,还给予薛岳以重创。

薛岳在战场上的频频失利,让蒋介石对他大失所望。不久之后,老蒋便罢免了他的军权,将他调回南京,担任有名无实的上将参谋。

1949年,老蒋兵败之后,薛岳也跟着一起退到了台湾。

1998年,薛岳因病在台湾去世,享年101岁。

纵观白崇禧、孙立人、薛岳的一生,他们都在抗战中打出了赫赫威名,证明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是不差的。只可惜,他们都不是黄埔系出身,终究成为不了蒋介石的嫡系。

因此,在解放战场上,只要稍微犯一点错误,便会被老蒋发配到后方。

放着这么多猛将不用,却让刘峙去驻守军事重地徐州,最终兵败如山倒。

但即便如此,蒋介石依旧没有重罚刘峙,而是将其带回台湾安享晚年。反观那些能打仗的将领,最终的下场,不是被软禁,就是在贫困中郁郁而终。

如此用人,焉有不败之理?

10 阅读: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