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的世界里,许多人都渴望牢牢抓住对方的心,可往往不得其法。
曾几何时,PUA 作为一种扭曲的情感操控术,误导了不少人。
它通过打压、欺骗等手段试图控制对方,不仅给他人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也违背了健康情感关系的原则。
其实,有一种源自心理学的“弃猫效应”,远比 PUA 高明且健康,能让你巧妙拿捏感情,征服心仪之人。
1、什么是"弃猫效应"?
"弃猫效应"源于一个简单的现象:一只被抛弃过的猫,如果再次被收养,往往会变得更温顺、更黏人,因为它害怕再次被丢弃。
在感情中,这个效应同样适用,当一个人感受到"可能失去你"的危机时,反而会加倍珍惜你。
为什么这招比PUA管用?
PUA是操控,靠打压、洗脑让对方离不开你,但长期会让人窒息,是一种不健康、恶性的相处方式。
"弃猫效应"是心理牵引,靠制造"不确定性"让对方主动投入更多。
就像《延禧攻略》里魏璎珞说的:
"对男人不能太好,太好了,他就不拿你当回事了。"
2、为什么人越"得不到",越想要?
心理学上,这种心态有3个底层逻辑:
①损失厌恶效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研究发现:人面对"失去"的痛苦,远大于"得到"的快乐。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送对方礼物,对方可能没感觉,但如果一直关心他的你,突然收回关心,对方反而会慌。
②间歇性强化
心理学家斯金纳做过一个实验,如果老鼠每次按按钮都有食物,它只在饿的时候按,但如果食物随机出现,老鼠会疯狂按按钮,甚至上瘾。
感情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总是秒回、随时满足对方,TA会习以为常。
但如果你偶尔"消失",TA反而会琢磨:"TA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反而会对你更加上心。
③征服欲作祟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人天生对"未完成"的事情更执着,这就是"蔡格尼克效应"。越是悬而未决的关系,越让人念念不忘。
3、如何正确运用"弃猫效应"?
注意!"弃猫效应"不是冷暴力,更不是忽冷忽热的PUA套路,而是一种心理策略。
①制造"稀缺性":你不是随时都在
不要随叫随到,偶尔延迟回复,不要总是主动约TA,适当留出空间。
②适当"抽离",激发危机感
当对方习惯你的存在时,突然减少联系。如果TA问"你怎么最近不理我?",别急着解释,笑笑说:"最近有点忙。"
③提升自我价值,让TA怕失去你
"弃猫效应"的核心不是"玩消失",而是让TA意识到:"你很好,但我未必非你不可。"
发展自己的社交圈,让TA看到你的魅力,保持成长,让TA觉得"你一直在升值"。
《三十而已》里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女人一旦不害怕失去,反而会得到更多。"
"弃猫效应"的本质,是让自己成为那只"若即若离的猫"。不是卑微讨好,而是优雅自信,让对方害怕失去你。
张爱玲曾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但我觉得,真正的爱,不应该让你低到尘埃里,而应该让你站在阳光下,让TA主动走向你。
所以,别做那只被丢弃的猫,要做那只让人想捧在手心的猫。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