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慧眼识珠”,国内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自2007年开始发现苹果这只潜力股之后,依靠苹果每年大量的订单,富士康连续十多年跻身世界500强行列,巅峰时期的营收一度达到华为的2.5倍。不仅为我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我国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
然而,近段时间富士康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全球最大智能手机生产基地的郑州富士康,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从公共卫生事件引起员工规模出走、全省“高调”方式招聘员工,再到传出单方面修改用工合同条款等,让富士康成为舆论的风口浪尖。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为了产能、成本和利润,即便如此郑州富士康的产能依然受到了一定上的阻碍。
此前苹果宣布,郑州富士康产能大幅下降,iPhone14 Plus、iPhone14Pro Plus的出货量要低于预期,最近有消息传出,iPhone14 Plus已经停产,产能将用于iPhone14Pro系列, iPhone14系列可谓是命途多舛!不仅苹果出货量受到了影响,也给富士康造成了重创,这也是为什么厂内出现了“小洋人”富士康依然要招工,员工依然要打卡上班。
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康也意识到单纯依靠国内市场、单种业务很难满足富士康的增长需求,提升产能,开辟新的增长点,富士康已经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
一、重启南下计划
富士康已经宣布,为顺应印度的激励计划,他们会将部分iPhone产能转移到印度,并且消息还称,富士康未来两年还会在印度增加5.3万名员工,从目前的1.7万人增加到7万人,这也意味着富士康会借助苹果产业链优势,在未来两年左右的时间将印度工厂产能提升到原有的3-4倍,尽可能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二、撕掉“代工”标签,寻求多元化布局
虽然富士康依旧是苹果最主要的代工企业,但身负“代工之王”标签的富士康,近几年也已经意识到依靠低利润、压缩成本赚钱的方式越来越乏力。尤其苹果为避免议价权让富士康左右,近些年一直平衡各大代工企业的“势力”,尤其是国内的比亚迪、立讯精密,完全有能力取代“富士康”。为此富士康一直在进行多元化布局,摆脱这种被动局面。
首先就是新能源汽车,当消费电子退潮,不少互联网、智能手机企业纷纷入局这一新赛道,而作为电子产业链上游的富士康,不仅自己转型新能源汽车,还希望利用自身在电子工程软硬件整合能力的优势为其他车企承接代工服务。
虽然国内市场造车新势力都有自己的工厂,但从富士康推出的Model C SUV、Model E轿车和Model T电动巴士的命名方式不难发现,富士康想充当特斯拉的备胎,而且富士康董事长刘杨伟也确实隔空喊话:希望有一天可以帮助特斯拉造车。毕竟美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于早期阶段,富士康不想放弃这个机会。
其次是芯片业务,曾经就职于中芯国际的半导体风云人物蒋尚义,已正式加入富士康(鸿海集团)并担任半导体策略长一职,为该公司的半导体战略部署提供支持和技术指导。蒋尚义的加入,众人来看这是为富士康芯片版图添上了浓浓的一笔。在半导体领域摸爬滚打的富士康,很可能会借助蒋尚义的资源完善自己的芯片生产线,毕竟富士康并没有受到芯片规则限制,而且作为电子代工领域的领头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本身对芯片就有很大的需求,代工与芯片业务的相互融合,成了富士康的另一个机遇。
富士康的转移与转型,其实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警醒”,央视曾对苹果供应链企业呼吁“摆脱苹果依赖症”,从富士康造车、造芯片的角度来看,它确实学到了。所以当富士康开始寻找退路,我们也要寻找摆脱富士康的“退路”!探索产业多元化发展,才能增加我们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如果您认为我说得对,不妨点赞支持下!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也欢迎留言讨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