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朋友,是否会有这样的记忆:放学后的小路上,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走在一起,大家满手满嘴都是从田野里、新地里采摘来的零食。
这样的情景,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想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搬进了高楼大厦,那些曾经带来无数惊喜的天然零食,也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这样的零食却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无法忘怀。
刺蕻子:春天最早的野味春天刚一到,气温回升,家里的老人总会提到“刺蕻子冒芽了”。
刺蕻子是野蔷薇的嫩芽,开春时节,是我们最喜欢的第一口野味。
那时候,我们总是三五成群地跑到山坡上,找到那些刚冒出头的刺蕻子,轻轻撕掉外皮,直接放进嘴里。
甜中带一点青草的气息,这是我们对春天最初的记忆。
酸杆:开胃的田间美食酸杆,学名虎杖,是一种生长在水沟、山沟潮湿地带的植物。
春天时候,我们小伙伴会成群结队地去摘酸杆的嫩苔。
酸杆长得很快,一天之内可以长到半人高。
我们摘下嫩苔,拿在手里,咬下一口,酸酸的味道立刻充满口腔,让人胃口大开。
这种自然馈赠的美食,是我们童年最喜欢的零食之一。
茅草尖:田野间的清甜如果说春天的田野里什么植物最多,那一定是茅草。
茅草是一种生长很快,适应力极强的植物,哪怕在贫瘠的土壤中也能快速扎根。
春天时,茅草会长出一个个茅草苞,我们小孩子常常会抽出茅草苞,剥开外层包叶,里面藏着的嫩芽吃起来嫩爽多汁,还有淡淡的清甜和香气。
在没有饮料的那个年代,茅草尖可是我们天然的解渴神器。
桑葚:树上的甜蜜收获每到春夏之交,家里的孩子们都会特别期待桑葚的成熟。
桑树是农村随处可见的果树,每到这个时节,桑葚从青绿色变成红色,再变成紫色,直到完全成熟。
我们放学后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到桑树下,爬上树,选那又黑又胖的桑葚,放进口中,甜蜜的汁液溢满口腔。
双手和脸颊染成了红紫色,但谁也阻挡不了我们对桑葚的热爱。
覆盆子:山间的红宝石覆盆子,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提到“梦籽”,许多人就会恍然大悟。
覆盆子是生长在山坡、田坎间的一种荆刺类灌木,每到收割油菜籽的时候,田坎边就会挂满红亮亮的果子,晶莹剔透,像极了红玛瑙。
大人们忙着劳作,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采摘梦籽,酸酸甜甜的味道,是不少农村孩子童年的美味回忆。
构树果:顽皮孩子的甜蜜农村的构树,被称为“害树”,因为它们生长繁殖极快。
构树也是我们小时候的“宝藏”。
构树叶可以喂猪,而构树果子则是我们的零食。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总是摘下构树果,当做甜蜜的补给。
一颗颗小小的果子,开启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一次次探险。
八月瓜是在农历八月成熟的果实,又叫八月炸。
八月瓜只有在丘陵山区才能找到,它的果肉甜美多汁,口感类似香蕉,小伙伴们总喜欢一起攀爬到高枝上,摘下刚刚成熟的八月瓜,那种自然的甘甜让人难以忘记。
果皮洗净晒干后还能泡茶,这更是让它成为农村孩子的宝贝。
棠梨子:不同寻常的味觉体验棠梨子是野生的海棠,在未成熟前,它果子绿得发亮,味道又涩又苦。
只有成熟后变成黄色或深褐色的果子,才会稍稍减少一些涩味。
虽然生吃棠梨子依然涩涩的,但如果煮熟了吃,味道却变得粉糯香甜,口感极佳。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棠梨子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
鸡腿参:冬季的地下宝藏冬天里,万物凋零,但农村孩子们却能在田野里找到“鸡腿参”。
所谓鸡腿参,就是长得像鸡腿的块茎植物。
长着淡绿色小叶片的“小鸡腿”隐藏在枯黄的草丛中,顺着叶片挖下去,露出白胖胖的肉质部分,剥去外皮,放进嘴里一嚼,甘甜的滋味在舌尖蔓延。
这个冬天的特别零食,给我们辛劳的农家庭院带来了丝丝暖意。
繁忙的都市生活让我们离开了曾经的那些田园时光,记忆中的那些零食,那些我们一起疯闹、一起分享的大自然的馈赠,却依旧深埋在我们的心底。
长大后,当我们再一次谈论起这些零食,每一个名字都能勾起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
这不仅仅是食物带来的味觉享受,更是儿时伙伴们一起度过的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
或许,有一天,我们还能带着自己的孩子,重回那片曾经属于我们的田野,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零食,一起回忆那份简单、纯粹的快乐。
这样的时刻,将成为我们和下一代人心中永恒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