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故事,出自唐代牛僧孺的《玄怪录》,略有改动,插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隋朝大业(隋炀帝年号,公元605年到618年)年间,兖州有一位佐史(辅助刺史的官员)董慎。董慎为人公正刚直,深明法理,凡是当地用法不公正的官员,他都会进行规劝,即便闹翻脸,被上司批评,他也会说。
更难得的是,董慎不怕死,即便上级用性命威胁他,他也会直言劝谏,直到上司改正,他才会停止劝谏。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董慎的为人了,大小官员都很怕他。
一日,董慎得到上级奖励,获得一件好衣服,他高兴地回家了。
出来府衙大门后,天色已晚,此时有两个黄衣使者过来,对董慎说:“大人好,我家泰山府君召大人为录事(负责记录的官员)。这里是征召文书,请大人过目。”说完,一位黄衣使者拿出了文书。
文书上写了一段话,大概是说:董慎对律法精通,若要评断疑难案件,必须依靠你董慎,现在暂时任命你为知右曹录事。
文字下面还有大印,后面还署着一个“倨”字。
董慎说:“既然是府君(对刺史的美称)大人召我,我怎么能不去呢?只是不知道,府君大人如何称呼?我认识他吗?”
黄衣使者说:“录事大人,您暂时别问,等您到了,一切都知道了。事不宜迟,我们走吧。”
董慎还没问,怎么去上任呢,结果黄衣使者拿出来一个大口袋,直接把董慎装在了口袋里,然后背着走了。出了兖州城后,那黄衣使者走到路边,用水和泥,又用泥把董慎的眼睛糊住了。
董慎看不到也听不到,问了许多话,黄衣人也不说。不知道过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了哪里,忽然听到有人大声说:“范慎把董慎带到了。”
然后,黄衣使者说了一句“是”,然后进入了一个地方。这里,就是泰山府君的大殿了。
泰山府君看到后,问道:“让你们去找录事大人,他来了吗?在哪里?”
“府君大人,冥府向来很秘密,我们担心他看到什么,泄露出去,所以问作曹大人要了匿影袋子,把录事大人带来了。”
泰山府君听了后,哈哈大笑,说:“已经死了的范慎,去带活着的董慎,用左曹录事大人的袋子,带回了右曹录事大人,真可谓谨慎啊!你们也算是人如其名了,快放出来。赐给右曹录事大人青缣衫、鱼须笏、豹皮靴,让他穿好来见我。”
董慎穿好之后,再次来到大殿。泰山府君大喜,让人搬来座位给董慎坐。
“我听说你在人间熟读律法,为人公正刚直,所以才请你来。我现在手头有个案子,不好处理,想问问你的意见。”
“请府君大人明言,我若知道,一定知无不言。”董慎说。
“闽州司马令狐大人,以及其他五人,犯了重罪,现在被放在无间狱中。然而,天上来了命令,说令狐是太元夫人(神仙,传说她出生在武夷山,是武夷山众仙的始祖母,也叫太元圣母,太元夫人或皇太姥)的远亲,所以又把令狐的罪名减了三等。结果,又有一百二十多个人,非要说自己远亲是谁谁谁,闹得很大。天庭知道后,又让我把他们罪名减了二等。我现在担心,万一后人都这么搞,那怎么办?你说呢?”
(备注:古人刑罚也有等级,比如死刑,减一等罪就不用死了,可能是发配三千里或者其他。)
董慎想了想说:“府君知道人用水做镜子吧?那些人,即便再丑,看到水里的自己,也不会抱怨水。因为水至清,至清则无情。天地之间的法律,不也像水一样,至清而无情吗?哪能轻易更改呢?不过,我虽然知道,但缺乏文采,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这样吧,我们府的秀才张审通,很有才华,让他来帮我,肯定可以。”
泰山府君听了后,马上叫人去把张秀才带来。
很快,张秀才来了。了解事情原委后,张审通说:“这很容易。”
府君大喜,马上让他补了左曹录事(之前这个职位空缺),还赐给他青缣衫、鱼须笏、豹皮靴,和董慎一样。另外,泰山府君还赐给他们各自一个玄狐,让他们用来出门。以后,无论去哪里,乘坐玄狐,就可以了。
很快,张审通与董慎商量好了,也写好了判词,大意是说:
天地无私,法律无情;若放纵罪孽,是助长恶行。之前,令狐等人已经被减刑,之后,那百二十人也已减刑。若如此,就是开了减刑的例子,就是践踏了律法。不仅对受害者不公平,对后来者也不公平。所以,还是要按照原罪处理,把令狐等人罚到无间狱中。
判词写好之后,黄衣使者就把判词拿到天庭去交差。
很快,黄衣使者回来了,天上的旨意到了。但天上的旨意是说:你们这判词不行,容易被人骂,得遵守之前的决定。何况很多典籍里也说过,做人要照顾亲人,所以看亲人的情面,给罪人减轻罪名,是很正常的。如果再有违背,定要狠狠惩罚你们!这次,稍微惩罚一下你,泰山府君在六十年内,不准穿官服!
泰山府君看到旨意后,顿时大怒,对张审通说:“你这判词,害得我受累。来人,用肉块把他的左边耳朵堵住。”
就这样,张审通的耳朵被堵住了。这样,他左耳就听不到了,只能用右耳。
张审通一听,说道:“府君大人,我隐约知道了天上的意思。这样,我再试一次,保证让您满意。如果有不对之处,我甘心受罚,即便大人把我另一个耳朵堵住,我也毫无怨言。”
泰山府君说:“你先写吧,写得好我就把你耳朵解开。”
于是,张审通又想了想,重新写了判词,如下:
天大地大,本乃无亲。若使有亲,何由得一!苟欲因情变法,实将生伪丧真。太古以前,人犹至朴;中古之降,方闻各亲。岂可使太古育物之心,生仲尼观蜡之叹。无不亲,是非公也,何必引之。请宽逆耳之辜,敢荐沃心之药。庶其阅实,用得平均。令狐实等,乞请依正法,仍录状申天曹。
这一次,判词的意思变了,大概是说:
天地之大,万物平等,本来就没有亲疏远近的说法。如果有亲疏远近,那法律岂不是没法统一来给人判罪了吗?若因为亲疏,就改变律法,那岂不是以假乱真?太古时期,人都很质朴(言外之意,大家一样,都是至亲之人,也就没有亲戚了),中古以后,人心丧乱,逐渐隔阂,才有了亲疏远近,也就有了亲戚。所以,我们怎么能只看中古,不看太古呢?那样的话,岂不是要有孔子观腊(典故,孔子看腊祭,感慨自己没赶上太古那个好时候)一样的感慨了吗?既然律法不应该分亲疏,又何必再说呢?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所以,请宽恕我这番话。我只希望,律法能人人平等,令狐等人,仍应该按照之前来判。
写完了判词之后,黄衣使者又送到天庭了。
很快,黄衣使者回来了,这一次他显然很高兴。原来,天庭的旨意下来了,上面说:“这次判词很公正,很合适。要嘉奖泰山府君,为府君加封‘六天副正使’(也不知道这是啥,反正就是荣誉吧)。至于令狐等人,还是按照之前的判决处置!”
泰山府君听了之后,大喜,他对张审通说:“如果不是你,我不能纠正这次的判决,也得不到如此赏赐啊!”
紧接着,泰山府君叫人割下张审通耳朵里的肉,让一个小孩儿把那块肉做成耳朵形状,塞到了张审通的额头上,还说:“之前塞了你一个耳朵,现在,我再给你一个耳朵。”
泰山府君又对董慎说:“你推荐了张审通,也有功劳。不过,我这里是地府,你不能久留,这样,我为你加一年寿命。如此以来,你还有二十一年寿命!”
泰山府君又谢了两人后,叫人把他们送回阳间。
回家后醒来,董慎听了妻子的话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睡过去十天了。只是因为胸口还有热,所以妻子没有埋葬他。二十一年后,董慎果然去世。
再说张审通,醒来之后,起初一切正常。但是,过了几天,他发现额头很痒,就不断用手去挠额头。神奇的是,没挠几下,他的额头就长出来了一个耳朵,不过不是竖着长,而是横着长出来的,倒像是鸡冠。这样,他就有了三个耳朵。
自从有了三个耳朵后,张审通变得极为聪明,简直就是神人。因此,周围人都叫他“三耳神人!”当地还有歌谣说,“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神。”
至于董慎看到的那个文书下面的署名“倨”,那是泰山府君的名字。
(注:我翻译得可能不太好,但这篇文章大概意思就是说,最初人们也不分亲戚,律法对每个人都一样。现在,大家也应该像最初那样,人人平等,尤其是对罪人。不能因为某人犯了罪,他有特别厉害的亲戚,就减轻他的罪名。
这个看法,古代也有,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直到今天,其实也应该保持这种观念。)
[得瑟]
泰山府君忌。应该是神仙死后去的地方
古人心正,八德约束人行为礼乐,以至大道至善。今人口是心非,心思脑想皆是利益多少,德义失心变坏,不管众望行小人路,失了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