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要注意防护呀。汉末时期注重孝悌,人物德行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有些人因此获益,有些人流于形式。本篇就来聊几则直呼父字的故事。
汉代对于礼仪十分看重,即便汉末时期礼乐制度受到了极大影响,对于人物称谓仍有一定的讲究。当人们遇到有人直接提他们父辈表字的时候,就会表达出自己的不满,“父字”指的不是父亲的名,而是其表字。比如韩文晃、司马朗、常林、钟会、胡毋谦之都留下了相应的事迹。
司马朗年仅九岁就懂得维护自己的父亲,有客人登门时提了司马防的表字,他就表达了不满“怠慢别人亲长者,对于自己的亲长也不尊敬”,客人听到司马朗这么说也对自己的行为道歉了。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三国志·司马朗传》
常林七岁时也有类似的经历,客人登门就问“伯先在吗,你怎么不行礼!”,常林也很不客气“虽然你是客人,但当着人家儿子的面提其父表字,为什么要行礼呢?”,常林的应答也获得了人们的夸赞。
“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于是咸共嘉之”——《三国志·常林传》
韩文晃在与诸葛恪交流时也曾指责过他,因为诸葛恪误说了他父亲的表字,韩文晃就斥责诸葛恪“为什么在人子面前提其父表字?这是合乎礼仪的吗!”与司马朗、常林经历不同的是,韩文晃面对的诸葛恪擅长辩论,诸葛恪以对着天穿针引线时也要看天为例,将这两者混为一谈,不仅说服了韩文晃,还罚了他一杯酒。
“对南阳韩文晃误呼其父字,晃难之曰:‘何人子前呼人父字?是礼乎!’”——《太平御览》
《世说新语》中也收录了钟会与司马昭之间的巧妙对答,司马昭叫上钟会、陈矫、陈骞一起出游,但是钟会迟到了。司马昭等人就嘲讽他“望卿遥遥不至”,钟会之父是钟繇,这是借着谐音来气钟会。而钟会也很巧妙地反驳了,他回答“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一句话提到了陈矫、司马懿、陈群的名,这分别是陈矫、司马昭、陈骞之父。司马昭再提“皋繇”也被钟会以“懿士”对答。
“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世说新语》
此外,还有胡毋辅之、胡毋谦之父子,胡毋谦之性情骄纵,时常在醉酒时直呼父亲的表字,胡毋辅之对此也不介意。他自己饮酒时胡毋谦之就直言“彦国年老,不得为尔”,“彦国”就是胡毋辅之的表字,这是违背礼仪的事,也正是此事反常才被收录于史册。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