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班级微信群突然“情绪失控”,直言“给老子滚”、“想告就去告”,震惊了80多名学生家长。
这是一个原本应该维系和谐沟通的教育空间,如今却演变成了火药味十足的对峙。家长与教师,这本应合作共赢的“战友”关系,缘何走向了对立?

近日,重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初一被家长“逼疯”了。
这位徐老师曾是“优秀教师”的典范——毕业于名校华东师范大学,荣获国家级奖项,在教育领域屡创佳绩。

可是,这样一个被认为温柔知性的年轻教师,为何会在微信群中失控,发出近乎绝望的怒吼?

根据家长的爆料,当天上午,徐老师已经在群里情绪不佳,提醒家长不要逼她,称自己情绪不稳定,无法应对所有学生问题。然而,这种求助不仅没有被理解,反而触发了家长的不满。

中午时分,徐老师在群内爆发——“都给老子滚”、“跟你同归于尽”等极端言辞直接指向了一名挑衅的家长。
一位教师到底承受了怎样的压力,才会选择如此极端的发泄方式?

教师的情绪失控不是偶然的,这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教育体制问题和社会对教师群体的不合理期待。
第一,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和长期心理压力。如今的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面对来自学校、学生和家长的三重压力。
班级微信群本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平台,却往往变成了“指责场”——家长无时无刻的质疑和无止境的期望,成为压垮教师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家长与教师之间信任的缺失。如今,一旦家长对老师的行为不满,动辄举报、投诉,成为一种常见手段。

而学校在处理过程中,为了避免负面舆情,往往倾向于向家长妥协,将教师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教育者被动成了“炮灰”,家长则是手握权力的“举报者”。
这种恶性循环如何影响学生?学生是这场对峙的最大受害者。
在充满敌意的家校关系中,学生夹在中间,情绪和学习表现都将受到影响。
班主任的情绪失控让学生感受到师长形象的崩塌,而家长的举报行为也在无形中传递一种消极信号:不服从规则可以通过“施压”改变结果。
长此以往,学生将难以树立对教育的尊重,对老师失去基本的信任。同时,这种不健康的家校关系将削弱教师的权威感和教育的稳定性,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教育领域中愈发常见的一种现象:教育工作者沦为家长的“情绪出口”。
家长们利用微信群这一平台,肆意批评、指责甚至威胁教师,而教师却鲜少拥有足够的渠道和话语权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职业底线。
其实微信群的泛滥正在模糊教育责任的边界。
这种即时通信的工具本应拉近家校沟通,却在实际操作中让教师疲于应对家长的实时诉求,并让家长忽略了尊重教师职业边界的必要性。
微信群成为了教师的“枷锁”——教师不仅要教学,还得随时应对家长的质问与投诉。教育,本应是专业领域,而非家长情绪的“发泄窗口”。

徐老师的情绪失控事件绝非偶然,它折射出的是教育体制的深层弊端。
要避免此类悲剧的重演,我们需要反思:如何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重建信任?如何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我们呼吁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层:
减少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明确家长与教师的责任边界。规范微信群等沟通平台的使用,避免随意投诉和情绪宣泄影响教学工作。加强教师心理支持体系,定期进行心理疏导与培训,避免教师因长期压力导致情绪崩溃。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师是这块基石上的守护者。唯有当家长、学校和教师携手合作,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让教育重回初心,为孩子创造一个尊重、信任与理解的学习环境。
不要让“子弹”再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