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9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云深不知鹿 2025-02-25 10:56:33

清朝作为咱国家历史里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可是相当不简单。要知道,当时旗人才300来万,可汉人多达3亿呢,能存续下来,简直就是个奇迹。

换做别的朝代,汉人估计早就频繁起义反抗了,像元朝就是典型。不过整体而言,清朝时旗人与汉人相处得还不错,即便到了清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双方关系依旧维持得较为融洽。

考虑到汉人和满人在人口数量上相差悬殊,要是汉人决意反抗,早晚能成功。清朝皇帝心里也清楚这状况,所以采取了好些办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这四点:

【八旗兵战斗力彪悍】

做成所有事的根本是实力,清朝皇帝心里明白。旗人人数比汉人少太多,这差距不好补上,所以他们想出新招:既然数量不行,那就靠提升质量来弥补。

要说八旗兵战斗力有多猛,得从其祖先女真人那时候说起。女真人当年就极为强悍,这份特质传承下来,造就了后来八旗兵的剽悍战力。

想当年,辽国实力那叫一个强盛。可后来咋样?女真人一出手,辽国军队吓得胆战心惊。民间都流传开了,说女真要是人数上万,就根本没法抵挡。

满人乃女真人后代,传承了先祖英勇善战的作风。一旦投入战斗,他们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勇猛无比地冲锋陷阵,将祖先的战斗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亮剑》中李云龙讲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碰上八旗兵这种打仗拼命的,没人不害怕。那时有个说法叫“满人不过万,过万无人敌”,这实实在在体现出八旗兵战斗力的剽悍。

明朝那几十万大军压根打不过八旗兵,李自成带的十几万大军同样也不敌。等到了南明时期,更是没能力拦住八旗兵一路推进的脚步。

后来,八旗兵战力下滑明显。好在当时清朝统治稳固,就算少数人想搞事,也难成气候,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全力汉化,厚待汉臣】

清朝能以弱胜强,关键在于早期几位皇帝思路清晰。他们清楚自身人数少,要获汉人认可,就得深度融入汉文化。所以,清朝统治阶层从很早便开启了汉化进程。

皇太极采取如此举措,多尔衮身为摄政王亦是这般行事,后来顺治、康熙、雍正以及乾隆这几位皇帝,同样照着这样的方式去做。

他们能这么做,关键在于满人自身文化近乎空白。要知道,一切从零起步往往最为轻松,面临的阻碍也最小。

早先看《百家讲坛》,有个细节挺有趣。那会儿清军和明军战况胶着,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战斗态势一时难以分出胜负。

曾经,一位清朝贵族把幕僚叫到跟前,鬼鬼祟祟掏出一本书,声称这是内部资料,让幕僚帮忙仔细钻研一番。

幕僚瞧见,不禁笑了。仔细一瞧那书,竟是《三国演义》。从这就能看出,满人文化着实不咋丰富。居然得靠看小说去琢磨兵法和权谋之术,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从这能察觉,满人对汉文化心生向往。在推进汉化进程中,他们抵触不大。毕竟汉文化实实在在更为先进,满人自然愿意接纳。

聊聊另一件事,康熙为啥非要除去鳌拜呢?关键在于,鳌拜抵制汉化,这对清朝根基造成了严重冲击,极大威胁到清朝统治,这便是其中一大关键因素。

说到底,清朝多位皇帝通过积极推行汉化举措,成功赢得了大部分汉人的拥护。在他们大力推动下,汉化得以施行,也使得汉人逐渐认可,稳固了统治基础。

【编修《明史》是一步妙招】

虽说清朝推行全面汉化,赢得多数汉人认可。然而,仍有一小撮人,以前朝遗民自称,打心底里抵触,就是不愿意跟朝廷搭伙共事。

为获取那批人的拥护,清朝皇帝们费尽心思。最后康熙把这事搞定了。他就用了一招:主持编写《明史》 。

康熙公然邀约那些抵触清廷的知名人士,称编写《明史》少了他们可不行。他们对明朝情深厚重,又怎会拒绝朝廷抛出的橄榄枝呢?

之后发现对方不松口,便换了个法子。不断派人去打听询问,每次完成一部分编修,还让这些人给些评价意见,算是退一步的做法。

这一合作编修持续二十多年,双方频繁互动。这么长时间的交流,多少也有点情谊了。到这时候,那些遗民即便心里还抵触朝廷,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最终也就勉强认可了清朝。

【科举,屡试不爽的绝招】

满人要想把汉人治得服服帖帖,让他们乖乖听话,还得借助汉人的聪明法子,这法子就是传承千年的科举。通过科举,满人得以更好掌控汉人,使其安心顺从。

科举给各阶层人机会,哪怕出身低微,也有入朝当官、改变命运的可能。清朝为安抚汉人,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想借科举让汉人能参与仕途,稳定局势。

这里面有个特出名的规定,叫做“满补点元,旗人不进殿试前三名” 。这条规定在当时相当有影响力,对科考排名有着明确约束。

在清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跟殿试这几种。乡试头名被叫做解元,会试头名称作会元,而殿试头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状元啦。

“满补点元”讲的是,满人参加科举,乡试、会试头名不会给他们,得给汉人。这种做法明显是有意提高汉人地位,通过限制满人科举头名,来达到提升汉人地位的目的。

“旗人不列鼎甲”说的是,殿试时一等的状元、榜眼、探花只给汉人,旗人没份。要晓得,一等进士晋升速度远超其他进士,一旦考中,那可就平步青云了。

清朝投入诸多资源,这使得朝堂上汉人大臣数量快速增多,汉人说话的分量加重,从而让汉人的利益得以保障。因为利益给到位了,汉人也就没太大反抗心思了。

清朝仅300万旗人却能掌控3亿汉人,关键在于凭借强盛军力撑腰,从文化入手让汉人认可,还给予汉人诸多利益,促使旗汉融合。当双方无差别时,反抗自然就无从谈起。

0 阅读:143
评论列表
  • 2025-03-11 19:40

    296年,针对汉人大屠杀就没停过。哪怕是清末